【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空氣中的微細懸浮粒子是影響能見度的主要元兇,過去一直認為柴油車排放是主要來源,不過香港科技大學最新研究顯示,從旺角路邊收集到污染微粒(PM1,直徑等於或小於1微米的粒子)成分,首次發現有15.8%微細粒子來自道路兩旁的食肆,濃度更隨食肆的繁忙時間即中午及傍晚兩個時段C升。
本地外來污染物各佔一半
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於2010年撥款600萬元予科大,做為期約4年的空氣污染研究。負責研究的科大環境學部主任陳澤強接受訪問時表示,研究目的是分析空氣中的微細懸浮粒子特性。團隊抽取直徑小於2.5微米的微粒化驗,集中分析當中的PM1成分,與抽取PM2.5的效果相若。研究團隊在旺角路邊空氣監測站旁設置儀器,實時收集及分析空氣中的微細粒子成分,研究其成分及來源,發現本地與外來污染物約各佔一半,本地污染物約佔51%。
陳澤強表示,研究於2013年3至7月進行,香港主要吹偏南風,路邊空氣受外來污染物影響較小。結果顯示,量度到的PM1平均濃度為每立方米22.7微克,汽車排放為6.3微克,佔整體27.7%。
研究又首次發現,有3.6微克PM1來自煮食油煙的有機物,佔整體15.8%,相信來自道路兩旁食肆的煙W排放,其他來自汽車排放物,以及二次污染物如硝酸鹽。
陳澤強對結果表示詫異,表示本港主要道路兩旁食肆林立,「預了會有煮食油煙,但估唔到(濃度)咁高)。研究實時量度污染物濃度變化,發現含煮食油煙成分的PM1濃度,於中午12時至2時及傍晚6至9時明顯C升,令整體微細粒子濃度進一步上升。至於實時量度汽車污染物濃度變化,亦與汽車數量琣X,即車流量愈高,排放物亦隨C升。陳澤強認為應繼續針對汽車排放,以及新發現的餐飲業污染源,制訂減排措施。
應訂減排措施 減餐飲業污染源
環保署發言人回應研究時說,研究結果基於一個監測點的數據,而監測期較短,所得結論仍要較詳細核實,才可證實煮食源對本港微細粒子的影響。
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亦質疑結果代表性不足,認為應做更全面研究,若證實煮食油煙是PM2.5主要來源之一,政府應與業界共同探討減排方案。黃家和指出業界必須遵守《空氣污染管制條例》才可獲發牌照,法例對食肆煙W排放位置有嚴格限制,若滋擾民居,可能會被檢控。
此外,食肆牌照亦有加入排放要求,業界普遍採用水簾式或靜電方式除去大部分油煙,然後才往街外排放,若要進一步減排可能牽涉額外成本,加重業界負擔。
——節自〈食肆油煙佔路邊空氣污染15%〉,《明報》,2014.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