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茱萸足心貼
材料:吳茱萸五錢、米醋適量
製法:用吳茱萸搗爛,調入米醋,晚上敷貼腳板足心(湧泉穴),用膠布覆蓋,扎上紗布,翌晨移除
適用:口瘡(俗稱飛滋)
中藥有兩隻茱萸,一名山茱萸,一名吳茱萸。茱萸與「侏儒」諧音相近,侏儒指身材比較矮小的人,帶點貶意,但作為藥材的山茱萸、吳茱萸,卻有大用。唐代詩人王維《七月七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偏插茱萸少一人。」內裏亦談及茱萸。
從這首詩我們得到兩個訊息,其一古人有重陽登高習俗,其二他們喜在身上佩帶茱萸。重陽現今已演變成登高掃墓節日,佩帶茱萸這個風俗,亦已失傳。古人認為山林瘴氣,宜佩帶芳香植物,一來辟穢,二來辟邪。如果曾經服用過吳茱萸的朋友,都會知道,吳茱萸氣味濃烈,入口即嗆,所以我臨床處方,都會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加大,避免副作用。還指示病人,用清水洗濯多遍,減輕烈性。山茱萸氣味平和,很少會令病人反胃嘔吐,所以王維詩中登山佩戴的,應是吳茱萸。
吳茱萸是中藥常用的止嘔藥,病人因肝臟受寒,引發嘔吐,我臨床喜歡用吳茱萸湯去處理,一般我會用吳茱萸二錢、黨參四錢、生姜三片、大棗十二粒去核,三碗水煎至八分,溫服。吳茱萸亦是治療頭頂痛的常用藥物,肝臟有一條經絡,是延伸至頭頂,病人肝寒,會引發頭頂頭痛,甚或併發嘔吐,用上述的吳茱萸湯,就能好好受控。女性月訊來潮伴疼痛,若受寒氣或瘀血引發,吳茱萸亦是良藥,此時我會改用溫經湯,內裏亦含吳茱萸。
山茱萸雖然平和,卻能治大病、重病、危病。清末民初名醫張錫純,擅用大劑量山茱萸,搶救大汗淋漓,瀕危欲脫的病人,開闢了山茱萸嶄新用藥方向。他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一書中,分享他用山茱萸救人的經驗。用二兩、三兩甚至更重份量的山茱萸,隨煎隨灌,給大汗淋漓,陽氣將脫的病人,挽救了多條生命。
除了急病,山茱萸亦擅治慢性病,補腎陰的「六味地黃湯」及補腎陽的「金匱腎氣湯」,山茱萸都是骨幹成員。溫水煮蛙、慢火煎魚,是治理慢性病要訣,揠苗助長是無益的,特別是一些腎氣虧虛老病患,必須長期調理,假若一些腎陽虛或腎陰虛病人,病情穩定後,我便會將上述兩湯,改成丸劑,讓病人進行較長時間的服用,鞏固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