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關心年輕人 時光倒流或想做前線
【明報專訊】精通數理的蔡海偉在港大修讀機械工程,但小伙子關心社會和弱勢,逐漸意識到機械工程這條路不適合自己。他畢業後成為中學教師,夜晚在青年中心兼職,其後遠赴美國攻讀社工碩士學位,回港後加入社聯復康部,雖曾轉工4個半月,最終仍重返社聯主力政策研究。一晃眼33年,他打趣說其中一個遺憾是「太早入社聯,無機會在前線打拼,試鵀菑v係咪真係唔得呢!」
大學讀工程 覓志向轉攻社工
蔡海偉自覺專長是政策研究和數據分析,未必是前線工作。不過,若時光倒流,他會想成為青少年服務社工;事實上他多年來關心年輕人,包括關注疫後浮現的青少年精神健康問題。
修補關係需時 「勿放棄年輕人」
2019年反修例運動初期,蔡海偉曾撰文呼籲社會用心聆聽年輕人聲音,要更多為孩子的快樂成長和生活好好反思。被問現時政府有否充足聆聽年輕人聲音、對部分年輕人變得「躺平」或不參與社會和政治有何看法,他說「年輕人是我們的未來」,深信「香港人整體很愛惜年輕人,千祈唔好放棄佢],要對佢]有信心,畀機會佢],當佢覺得鬖身茠懋|係有份,自然會更積極參與社會」。
至於修補撕裂,蔡海偉認為「修補關係有時非一時一刻可做到」,但不應放棄,冀政府與年輕人互相接納情G能繼續改善。他指政府有制定《青年發展藍圖》,相信亦想促進年輕人發展、參與社會或政府諮詢架構,「但都要雙方面互為影響」,冀年輕人見到政府工作後,對參與政府和社會更有信心,同時政府可給予更多機會。
6年過去,大批參與反修例示威的年輕人被判入獄,他說不少已付出代價,不少民間團體、大學、僱主願意給予機會,冀日後更多僱主採取開放態度,勿放棄這批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