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sir教寫作:模仿缺乏個性?
【明報專訊】【考生作答】
■(1)引論
常人遊於市集,不時會被琳瑯滿目的珍品弄得目不暇給,造工精美者,或因創作者匠心獨運,或亦由高超的臨摹技巧而成。此時,往往有別具慧眼之士詬病其僅為模仿、複製的次貨,對此嗤之以鼻。其實世間模仿而成的事物非盡都乏善可陳、千人一面,創作者為何及如何模仿,才是事物能否展現個性的關鍵。
【內容分析】
(1)中心論點:模仿者的動機(為何)和方式(如何)是事物能否展現個性的關鍵。
這句話的含義是:模仿與個性的展現息息相關。作者同時指出模仿「非盡都乏善可陳」,藉此烘托出反對論題的立場。又用「創作者為何及如何模仿」,預先提揭了論據的兩臂,這是引論的亮點。
點評:
作者並未直接表達出反對論題的立場。這種曖昧的點題方式,頗有曲徑通幽之妙,但跟一般議論文立場鮮明的寫法頗有不同。
■(2)論據一
人們所模仿的行為、技藝,固是前人所作可依可從之事物,但其為繁露抑或濁水,乃因其本性使然,非關模仿。同理,模仿能否展現個性實跟模仿者的動機息息相關,而模仿者本身選取什麼來模仿,正是彰顯其個性所在的關鍵。下焉者,不辨所見事物之優劣而盲目仿效,如近年因觀看受歡迎抖音影片而模仿不良行為的青少年,在日本餐廳舔吮杯碟,或在公共場合作出擾人行徑,此等模仿固使其淹沒於數以萬計一式一樣的影片之中,毫無個性可言,更失去格調,淪為荒誕不堪的小丑。反之,因應自身性格或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事物加以模仿,取法乎上者可展現自身品味或審美觀,體現個性,如時裝界泰斗卡爾拉格斐設計衣履時有某些圖案及細節模仿香奈兒品牌經典不衰的款式,運用合宜之餘亦無掩飾其個性及品味。孔子提出的「見賢思齊」、「擇其善者而從」的教誨正正提醒比起「從」,「擇」的行為更是所作能否展現個性,孰劣孰優的關鍵。
【內容分析】
(2)論據一:模仿者的動機和選擇是展現個性的關鍵。
論證豐富,分三個部分:
(1) 反例:抖音上一些青少年只知盲目模仿不良行為,不加選擇,毫無個性可言;
(2) 正例:卡爾拉格斐因應個人審美觀,選擇香奈兒的細節和元素,加以模仿,取法乎上,展現出個人品味;
(3) 語例:引孔子語說明「見賢思齊」的動機,與「擇其善者而從」的選擇,是展現個性孰劣孰優的關鍵。
點評:
模仿者的動機是「為何模仿」的問題,選擇是「如何模仿」的問題。所舉幾個例子,都是兩者兼到。其實,為免與論據二重複,應該特別強化其中一面,另一面宜點到即止。
■(3)論據二
「為何模仿」亦是判別能否展現個性的關鍵。粗製濫造、剽襲圖利者,自然惹來雙雙白眼,化身成市井之間的模糊輪廓,教人難辨。然透過模仿來鞏固基礎、力圖精進技藝的人,他們的目標明確——以模仿作為發展個性的養分,這樣的人倘得「缺乏個性」的描述,實未盡準確。以西班牙著名建築師高第為例,其素以個人風格鮮明著稱,作品所顯的個性長留人們印象之中,但其實他就讀建築學院時,所接受的教育及訓練正是以前人設計及建築結構為模仿對象,從中訓練繪圖技巧、練就線條運用,此等模仿為其奠定在建築領域所需的技藝,有助塑造其個性。後來當他初畢業時,建築界流行新古典主義,他亦在最初的幾個項目中運用模仿所學的元素,如巴洛克的拱頂及哥德式的線條,成品雖見仿效痕[,卻亦別樹一格,關鍵正在於他如何模仿——非囫圇吞棗地照單全收,亦非視所模仿的範本為不可打破的規條,而且匯聚自己從模仿而得的養分,逐步將其鑄成個人意念及靈氣運行其中的作品。被模仿的事物如字帖,人們依仿虛線而寫的一撇一捺若微觀之或無個性可言,然當人將模仿所得憑自己能力在白紙上洋洋書寫之際,此等模仿已非欠缺個性的單純複製。
【內容分析】
(3)論據二:模仿的動機(為何模仿)也影響個性展現。
論證豐富,分三個部分:
(1) 正反論述:【反面】粗製濫造、剽襲圖利的模仿者難以展現個性;【正面】透過模仿來鞏固基礎、精進技藝的人可以在模仿中培養自己的個性;
(2) 以建築師高第為例:他通過模仿前人的建築結構和元素,將其個人意念和靈氣融入作品,展現出獨特的風格;
(3) 以臨摹字帖為例:當初一撇一捺依從,久之化為能力,就可以在白紙上洋洋書寫。
點評:
本段首句明言講述「為何模仿」,即模仿動機與展現個性的關係。這跟論據一提到的「動機」互有重疊。至於例子內容,仍然是兩邊俱到的。
■(4)駁論
科技發展一日千里,電腦技術的盛行使人們對「複製與貼上」的文件程式功能毫不陌生。或是正因如此,人們才普遍誤會「模仿」盡是此等不用思考、便利如按鍵的無意識行為,故視之為沒有個性。其實不然。同一幅畫,兩個畫家因應個人領受、選用認為適合表現的畫筆等,同為模仿,但效果卻大相逕庭。人與電腦之別貴在於思考及靈動力,使所見所仿不止是數位上的冰冷數據,故每次模仿的結果都有不同、每一次模仿的表現都因人而異。在體育界,一些知名、具難度的動作大多以運動員命名,如程菲跳、湯瑪士迴旋、施丹轉身等,歷年運動員以自己方式表現及模仿這些動作,映入觀眾及評審眼中卻都是帶蚢B動員的鮮明個性,原因無他,正因為我們無法百分百地模仿他人,而事物由這充滿獨特性的載體轉化及再現眼前,已是一個迥然不同、流露個性的版本。
【內容分析】
(4)駁論
(1)對方觀點:科技發展使人們誤解模仿為複製,是不用思考的無意識行為,故被視為沒有個性;
(2)作者反駁:人與電腦的不同在於思考、轉化和靈動力,每次模仿的結果都不一樣,也因人而異。
論證深入,分兩個部分:
(1)舉例1:兩個畫家模仿畫作,領受不同,效果不一;
(2)舉例2:在體育界,運動員以自己的方式模仿動作,帶蚇W特的個性,展現在觀眾和評審面前。
點評:
本段首句,倘以設問方式展開,或明言反對者的質疑,則駁論的感覺更加強烈。
■(5)結論
東施效顰、邯鄲學步等成語,從來並非訓誨世人不可模仿,或無的放矢地痛斥模仿之惡,因為箇中使人失之個性的乃是模仿行為背後的盲目及不知變通。若每個人將合適地分辨自己該模仿什麼、為何模仿及如何模仿,人們觀看你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的模仿同時,亦能從中見到你的真摯模樣。
(5)結論
總結:模仿本身並非不可取,關鍵在於模仿者能否明確選擇模仿的對象、動機和方式,從而展現真實的個性。
引用兩個成語(東施效顰、邯鄲學步),剖析世人誤以為模仿缺乏個性的成因:盲目學習與不知變通。
點評:
結句表明立場,但較為含蓄(例如用「真摯模樣」暗示「個性」),故欠缺一些力量。
(1442字,標題為編輯所擬,文章經修改)
(續另文)
圖•Sielan@iStockphoto/明報製圖、dane_mark@iStockphoto、外電資料圖片
文:朱崇學 - 香港教育大學客席講師,退休中學助理校長;對中文寫作和文學創作的教與評頗有涉獵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星笈中文 第1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