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遷移:古人生活不離「席」
【明報專訊】今人離地 古人貼地
先從起居說起。今天人們睡高H,坐的是椅(椅者倚也,指帶腳的有靠背坐具)和凳(凳者登也,指無靠背的離地坐具),吃飯、工作用桌或檯(桌者卓也,檯者臺也,皆指超乎、高於地面的家具),總之,現代的起居生活,都在離地的高身家具上。
相反,最初,古人可貼地得多,不論睡覺、坐下、吃飯、學習、工作,都在地上。我們的祖先自古以來便過茬o種貼地人生,一直到唐代,受西域文化影響,才大幅改變,離地起來。十九世紀後,西式生活文化傳入,同樣是離地的起居形態,中西頗能無縫地銜接起來,一至於今。
貼地生活,便有相適應的低矮家具。古人為了方便和衛生,會先在地上墊上草蓆,或放上木板,才或坐或楚A或放置物品,以免直接碰觸地面。
「蓆」本作「席」
蓆,本來只寫作「席」,席地而坐,指在地上鋪上蓆坐下,是古人平常生活,等於今天拉來一張椅子坐下。
席字的甲骨初文(圖)很形象化,恰似一幅紋理交叉相間的編織品。後來上方加上偏旁「庶」表示讀音(上古席庶二字發音接近,今天也還有些類似),不過,那張蓆蒛僉略ヾA演為「巾」,便成為「席」字了。
◆知多些
甲骨文「宿」:在屋內蓆上睡
可相比較的是「宿」字,甲骨文(圖)畫了一個人在房屋中睡在蓆上,很明顯就是住宿的意思嘍,後來那張蓆也簡化蒛雃辰凝ョu百」,失去古意的趣味了。◆
席通常用草織成,所以與另一個字「蓆」(本指草廣而多)相混,在繁體中「席」與「蓆」遂成為部分異體字——即用為草蓆義時,是異體字,用為其他意義,如席位時,不是異體字。這類相混的異體字不少,如上文提過的「檯」與「^」即又一例;部分異體字是學生最容易寫錯別字的原因。簡化字特點(有優點也有缺點)之一是復古,索性取消了易生混淆的「蓆」字,用回古早的「席」,這種整理簡化,很有道理。
有不少植物可用來織蓆,其中一種是藺,藺除了是姓氏外,本義原是一種草,可用來編織比較便宜、粗用的蓆。至於竹蓆,體感更清涼了。
古人如何用蓆?
古人無論坐、歲ㄔ弇V,坐時,一般三、四人同蓆。
★平常起居:
.通常只用大蓆共坐
★遇隆重場合,或人物地位高貴:(圖)
.則會用上兩張,稱為 「重席」 :先墊上一般粗用的大蓆,再鋪上一張單人專用、質地細緻的小蓆;
.方位也很講究,一般面向東方,稱為「首席」。這種因場合或人物而有不同對待的社會行為規範,就是禮的一例,就像今天人們開會,主席獨坐一椅,其他人長椅共用,以示尊卑之別,道理相同。
”為方便區分,重席下的那張叫「筵」,上面那張仍用通名「席」。古時宴飲無疑是隆重場合之一,因此筵席引伸指酒席,由兩個單音節詞彙,合併成一個雙音節詞彙,「筵」字本義丟失,也不再能單獨使用了。而「席」字,則既指具體的坐具,也引伸指座位,其實不論古今,這兩層義項常常分不開,是二而一的概念。「席」字還繼續引伸出更抽象的崗位、位置的意思,如「香港選手將於今天賽事爭奪四強席位」。”★
【席、蓆和筵的字義演變網絡】(圖)
◆不少白話詞彙源自文言,仍保留文言時代字形:
.席地而坐:古時候的人在地上鋪上蓆坐下,今泛指坐在地上。
.割席:指不屑跟對方同坐一張蓆,把蓆割開分別坐,即絕交。
.席捲:指「如捲蓆一般。形容全部佔有」(《漢語大詞典》)。
以上詞彙,席字皆不能寫成「蓆」,這是保留文言寫法,不是簡化字,而是簡化字與文言寫法相同。
( 下期待續 )
文:林葦葉 -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研究範圍包括 - 中文閱讀教學與評估、香港少數族裔學生中文學習、中文教育網絡分析應用等
圖•YangYin、Qin Ningzhen、pengyou91、Navamin keawmorakot@iStockphoto/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星笈中文 第1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