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作法:有話不直說的意象(下)
【明報專訊】意象,是作者留給讀者的解謎遊戲,有些簡單易明,有些需要思考,讀懂後卻恍然大悟,領悟到作者的心思。一個好的意象,可以令文字昇華,香港作家也有不少運用了意象的作品。
「意象(imagery)是構成詩的藝術之基本條件之一……所謂意象,即是詩人內在之意訴之於外在之象,讀者再根據這外在之象試圖還原為詩人當初的內在之意。」
——余光中〈論意象〉
大家閱讀新詩的時候,可能會遇到難題:明明詩中每個字都認識,讀起來卻似懂非懂,於是見到新詩便退避三舍。其實,只要掌握到作者的意象,便能輕鬆進入詩的世界。
用聯想捉緊感悟的本土詩
香港詩人鍾偉民〈乘車〉一詩,就用到具體的「篷車」寓意死亡。詩中描述人在彌留至離世,整個過程間的狀態以及作者對死亡的哲思,而「篷車」是迎接死亡、類似死神般的意象。篷車和死亡,前者是具體實物,後者是無形的狀態,兩者本無直接關係,鍾偉民卻將兩者聯繫起來表達感悟。一系列與篷車相關的意象統一而連貫,達到余光中所說的「詩人內在之意(死亡悄然來到的壓迫感、對死亡的感悟)訴之於外在之象(篷車來到、登上篷車)」。
//黃昏以後,黑暗的篷車便自林中升起
死亡是一副副沒有內容的空盔甲,悄悄步來
把應有的內容強接回去
猶未登車者,仰望整座顫顫欲馳的天空
駛向心靈中,星光漸滅的通道
當喘息深如沼澤,卻吐不出半點暮鴉
篷車的黑門,將緩緩開啟//
——鍾偉民〈乘車〉(節錄)
作者安排一輛「篷車」「自林中升起」一步步逼近,開始籠罩茼漱`的氣氛,將終需一死的人們「強接回去」。由「未登車」慢慢「駛向心靈中」,通過「星光漸滅的通道」慢慢走到「吐不出半點暮鴉」的「沼澤」,死亡的窒息感愈來愈濃烈,然後「篷車的黑門,將緩緩開啟」,正式迎接死亡。只要你乘上這輛「黑暗的篷車」,跟隨這個「死亡使者」的意象,便能理解整首詩的脈絡和美感。
意象不止在詩,用於散文亦得!
「從一個墳場、一個亂葬崗變成你的家,升起一個個巨大的方井,看見那麼多孩子在這媞朮左灠牧齯j,成了家,離開了我,我是多麼高興呢。」
——王良和
〈和你一起走過華富h的日子〉
這篇小說講述逃學少年程緯在華富h的成長經歷。華富h是香港典型的「井型公屋」,大廈中央設有大天井。原文本來沒有「升起一個個巨大的方井」一句,後來經作家修訂,才加入「井」的意象。王良和在一次訪問中提到「井」對他的意義,「我覺得必須要有『井』這個意象,那是我們生活的源泉、家與鄉的記認」。井的意象一方面是作者對華富h外觀上的印象,同時暗藏荂u井」帶來的情感聯繫。一口活井,象徵永不會枯竭的生命之源,哪怕城市如何變遷,h堣H來人往,這口「井」依然默默地見證茪@代又一代香港人成長,持續孕育連結眾人的集體回憶,一份歸屬感。下次寫作時,大家不妨試試加點意象,將抽象的感覺變成具象的畫面,或者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文:黃芊蔚
圖:資料圖片、Jorm Sangsorn@iStockphoto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6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