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獻:引入大灣區醫生三贏
【明報專訊】醫管局日前公布將於本年底推出「大灣區醫生交流計劃」,目標首批引入5至10名大灣區三甲醫院的醫生來港服務不超過一年。醫管局總行政經理劉家獻昨日在港台《星期六問責》表示,局方會視乎兩地醫護的配合情G、交流經驗等再檢視相關的安排。劉家獻形容計劃為「三贏」方案,本港市民及兩地醫護均有裨益。
病人組織憂語言不通 議員:多諳粵語
惟有病人組織代表憂慮非本地培訓醫生因語言不相通,診症、開藥或有誤解,而照料病人時不能容許出現落差,建議局方提供適當監察及督導工作。
香港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在同一節目指出,公立醫院的工作壓力、過去一兩年的社會事件均令本地醫護人員感「心淡」,不少人選擇離開,預料往後幾年人才流失的問題將會持續惡化,建議局方再下工夫挽留人手。
林志釉補充,本港醫療系統與內地語言相異,相關人手或需時適應本地環境,認為計劃對解決人手問題作用不大。
醫療衛生界立法會議員林哲玄則認為,大灣區絕大部分醫生會講廣東話,本港過往曾聘用只能說英文的海外醫生,形容香港「非常適應處理種種語言問題」。林哲玄指出,兩地醫療系統差距不大,相信內地醫生很快就能熟習工作模式,而內地三甲醫院的醫護水平十分高,相信醫生能力不成問題。
議員:人數杯水車薪 為聘外地生鋪路
林哲玄又補充,醫管局若只引入5至10名醫生,「即使對方有三頭六臂也是杯水車薪」,惟資深醫生來港交流後能將經驗帶回內地,令當地醫生更熟習香港醫療系統工作模式,為日後招募非本地畢業醫生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