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信貸報告載有市民借貸及個人敏感資料,又會影響消費者日後借貸成功機會。中大會計學院高級講師李兆波指,不法之徒可借報告內的資料作餌,騙取市民信任,自己幾乎也成為了受害者。 信貸報告列出消費者信貸評分、帳戶種類、逾期金額、清還日期等多項資料。李兆波指,環聯的保安措施過於簡單,即使不具備專業電腦知識的普通市民,單靠猜測亦可能索取報告內容,相關報告一旦外泄,不法之徒更可根據紀錄,掌握消費者財務資料,訛稱要求還款以改善信貸評級。李兆波亦曾經收過自稱是財務公司的電話,對方說出他多項準確的借貸數據,並要求馬上清還數千元信用卡卡數,「我懷疑有人盜用了我的信貸報告,然後致電來要求我還錢」。 資料庫原有助金融市場穩定 他又指,建立信貸資料庫,原本有助各金融機構評核借款人財政紀錄,才有助金融市場穩定,而消費者開信用卡、買車或買樓等,都受報告影響。 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形容,目前環聯資料庫的核證程序已落後,明顯追不上社會發展,「10年前用這個保安方法或者合格,現在已經不行」。他認為環聯應立即停止個人索閱程序,直至保安系統完善後才重新接受新註冊。至於已登記的帳戶,因無法知道是否有人冒用他人身份,應重新進行核證,才可繼續使用。他又稱,環聯資料庫中或有歐盟國民資料,若有外泄,需根據歐盟今年新的《通用數據保障條例》(GDPR),72小時內通報,否則環聯或需被罰款2000萬歐元,或上個財政年度全球營業額的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