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殺手」沙巴躉幼魚現維港 環團疑野外繁殖
【明報專訊】明天是農曆正月初七「人日」,不少市民會放生祈福。有環團發現,近年最熱門的放生物種之一沙巴龍躉幼魚在北角碼頭出沒,不排除該種魚在野外成功繁殖下一代,若然屬實,擔憂該種食量驚人、生長速度快速的魚類會破壞生態平衡,甚至與其他石班雜交引致「基因污染」,令局面難以挽回。
屬熱門放生魚種
去年暑假,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與綠色力量在本港35個街市及酒樓做市場調查,發現約九成海鮮檔有售沙巴龍躉,另發現市場引入了數個新品種,包括杉虎斑(杉斑及老虎斑混種)、蘇虎班(蘇鼠斑與老虎斑混種)及鼠王斑(老鼠斑及龍躉混種),有理由相信外地發展石斑雜交技術更成熟,擔心市民買這些「怪胎」石斑放生,會對生態帶來災難。
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總監程詩灝說,有市民去年底在北角碼頭釣到一條沙巴龍躉幼魚,並通知中心,經量度發現該魚僅長6厘米,遠較街市一般出售長約15厘米的沙巴龍躉為細,屬非常罕見。
外來品種 已成港最常食用魚
資料顯示,沙巴龍躉並非本港原生品種,1996年由馬來西亞沙巴大學研發,將花尾躉與老虎斑雜交而成,由於生長快速(長至20厘米長僅需一年,青斑要兩三年),因而被廣泛養殖。
根據魚類統營處資料,沙巴龍躉每斤批發價介乎60至115元,遠低於常見的青斑(100至133元),以致沙巴龍躉已取代青斑成為本地市場最普遍的食用魚,亦是最常見的放生魚類。
程詩灝引述沙巴大學最新研究顯示,沙巴龍躉能在圈養環境中自然產卵,故不排除北角碼頭出沒的幼魚是野外放生沙巴龍躉自然繁殖的下一代,若然屬實,該物種可能嚴重破壞本地海洋生態。
憂與本土魚雜交「基因污染」
綠色力量科學及自然護理總監鄭睦奇稱,沙巴龍躉生長快速,必須大量進食以維持其高速生長,本地體型較小魚類必然被沙巴龍躉獵食,長遠物種數量銳減;若沙巴龍躉與本地老虎斑及花尾躉雜交成新品種,更可能造成「基因污染」,以後再沒有「純種」的老虎斑及花尾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