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大學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與生物科學學院合辦海洋生物調查,於2015年5月開始與30多名海洋生物研究人員,在本港不同地區放設12個裝置,包括污染嚴重的吐露港內灣及具豐富珊瑚多樣性的東平洲等,並於去年10月收回,共收集了過千個海洋生物如魚類、螃蟹及雙殼貝類等樣本,估計最終錄得300至400個物種。 寄居蟹雙殼類不知名 或新物種 裝置名為「多層附茠O裝置(ARMS)」,設計為一層疊茪@層,面積約0.5平方米,無脊椎生物會在內棲息,可用於量化生物多樣性。團隊正分析及鑑定樣本,除用肉眼鑑定外,他們亦利用基因鑑定技術分析微細生物。團隊同時發現數種有可能破壞本地生態系統的入侵物種;另部分樣本如寄居蟹和雙殼類仍未能完全確定其物種,港大指意味或有可能發現新物種。 團隊計劃在更多地方放置40個裝置收集數據,有助政府及科學家分析人類對海洋環境的影響,及評估哪些政策能更有效保育本地生態。 調查研究為美國史密森尼學會的「海洋地球監測項目」(Smithsonian Institution's Marine Global Earth Observatory research program)所設計,屬首個全球性專門研究沿海海洋生物多樣性等的長期計劃,港大太古海洋科學研究計劃負責人David Baker指出,會努力提供嶄新方法以監察本港海洋環境,研究院已準備在未來數年在該監測項目擔當重要角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