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1966年2月28日,《明報》刊登「打砲廿一響 送御妹過海」的經典標題,預告翌日英女王胞妹瑪嘉烈公主抵港訪問。盛傳港英政府事後向《明報》創辦人查良鏞施壓,迫使起了此條爭議標題的編輯韓中旋離職。韓中旋在《數風流人物——香港報人口述歷史》的訪談中,說這十個字組成的標題「完全沒問題」,「若看字典的話,是正確無誤的」,並說時任華民政務司麥道軻事後向他否認涉及審查。他指事後被查良鏞調往出版部,薪酬不變,形容調職是恩惠,自己沒錯卻受恩惠,感到尷尬,於是離開。 調職感尷尬離開 指港官否認審查 《明報》1959年創刊初時屬小型報紙,多名曾長期在《明報》任職的老報人在訪談中憶述初期經營艱難。韓中旋說,1960年代初期《明報》銷量約5000份,每月蝕4000多元,創辦人查良鏞與沈寶新曾打算向北京索取津貼,當時由《新晚報》總編輯羅孚引薦,親自取了部分《明報》合訂本上京審查,一旦通過審查,每月可獲2000元。韓說後來查良鏞認為受資助,或會有其他人加入,編採難以自主,加上津貼也不夠營運,最終拒絕資助。 恐編採難自主 金庸拒資助 《明報》首任採訪主任雷煒坡透露,查良鏞在《明報》最艱難時盼邀請《晶報》時任總編輯陳霞子出任社長,查良鏞自己則任總編輯,但陳霞子拒絕過檔,「認為查先生有辦法辦好」。他說查良鏞起初的社論簡短,僅數百字,做法亦是受陳霞子影響。曾任職《明報》的前《新報》社長馮兆榮透露,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明報》銷量增加,後來查良鏞下令色情內容每段不可多過兩格。韓中旋相信,當時《明報》銷量C升也受惠於1960年代難民潮,增加了一批新讀者,當時增加「自由談」等專欄迎合新讀者口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