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正史通常是為政權塗脂抹粉,大多曾被改寫,我覺得我有責任找老報人訴說當時經歷與報業變遷。」2005年開始執教鞭的資深傳媒人、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系主任梁天偉,為填補報業史的空白,四出尋覓老報人訪談,今年終輯錄成書。他盼後世從28名在槍林彈雨下奮鬥的老報人口中,看報業興衰,了解歷史走向,思索傳媒前路。 明報記者 陳柔雅 遺憾羅孚離世未能補拍 梁天偉有感學生對香港新聞史缺乏認識,加入樹仁大學後開辦「香港新聞史」課程。他與學系副教授黃仲鳴萌生念頭,以口述歷史形式記錄老報人的經歷與見解。3年前,梁獲研究資助局資助60多萬元,正式啟動計劃。他早於2011年展開訪談,首名受訪的是《新晚報》創辦人羅孚,惟學生遺失錄影片段,欲補拍時羅孚已離世,是一大遺憾;另一遺憾是未能邀請到《東方日報》的老報人。《明報》創辦人查良鏞也因身體狀G未能受訪。 《數風流人物——香港報人口述歷史》披露28名報壇人物經歷,其中6人已去世,包括《天皇馬經》創辦人許培櫻、前《新報》總編輯馮金裴、前《晶報》總編輯莫光、前《商報》總編輯張初、《華僑日報》創辦人岑維休之子岑才生及《文匯報》前副總編輯曾敏之。 1989年5月21日,曾敏之以代理總編輯身分在《文匯報》社論開天窗,以「痛心疾首」四字抗議北京實施軍事戒嚴。2012年,曾敏之在廣州寓所受訪時重談此事,指《文匯報》社長李子誦寫下「夫復何言」,但他認為完全無抗爭意義,遂建議「痛心疾首」,最終李與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張浚生同意。他坦言「無事可以擔心」,只等待處分,「做得這件事,就不用怕,因為這是正義的,這是良知的事」。 書中亦披露韋基舜與兄長創辦全球首份彩色柯式印刷報章《天天日報》的經歷。星島集團前主席胡仙也罕有受訪,詳述1954年接管報章後的經歷,對於其父胡文虎在香港淪陷時赴日本被誤認為「漢奸媚敵」,她說其父同時經營米業,盼為港人提供食糧,才往東京斡旋。 憂網媒求速度 犧牲準確度 自1968年投身傳媒的梁天偉訪人無數,訪問老報人卻比他想像中艱難,拍下逾百小時片段,再花近一年查證說話真偽,修輯片段及稿件。他不無感慨地說:「是日落西山的感覺,在這個時代無人可以再做到他們做的事。」他相信紙媒終有日沒落,但深信新聞不會死,「在轉型期堙A我相信很多人會被淘汰,但也有能幹的人會突圍而出,走出自己想走的路」,同時擔心網媒講求速度,只顧吸引讀者眼球,恐犧牲往日珍惜的準確度及社會責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