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廢棄市場」(Zero Waste Market)的概念再簡單不過:這裏賣的所有食物從生長、收穫、運輸、包裝到銷售方式都是「綠色」的。所以去這個市場買蜂蜜,要自帶瓶子,先稱重瓶子,然後再稱重蜂蜜;買菜和其他東西就更不用說了,自帶布袋。這個市場一個月出攤一次,已經堅持了一年半,有幾千個支持者。市場創辦人Brianne Miller說,雖然現在還沒有店鋪,但「零廢棄市場」帶着環保標籤,終歸要成為社區中的「另類」便利店。
在溫哥華西區西4街的Patagonia戶外服裝店裏,辟出一小塊空地,所謂市場就是由幾張桌子拼起來的長條「櫃檯」。Brianne Miller笑着承認:「現在我們的確是超級小的市場。」。
櫃檯上面擺滿了各種商品,從食物到日用品、環保洗碗液、肥皂、潤唇膏都有,也有少量蔬菜,曾經也賣過麵包、點心等。意面、蔗糖、果仁、蜂蜜、調料、糖漿、巧克力糖,都是盛在大玻璃罐裏的,顧客想買什麽,先拿自己的瓶子出來稱重……
旁邊一個箱子裏,有一些洗得乾乾淨淨的舊瓶子罐子,是給那些碰巧走進來想買點什麽又沒有帶瓶子的顧客準備的。
行動起來為環保做點什麽
對於Brianne Miller來說,人生真是發生巨大轉變。不要說她從做了10年的海洋哺乳動物學家一腳跨入零售業,成為「流動市場商販」,還是一個暫時沒有店鋪,借服裝店一隅的流動市場,更不要說所學專業、工作環境,都統統改變了。她現在打交道的是各種環保農場,四處搜尋有特色的「綠色」商品……「的確,這一步是跨得大了點。」
因為工作原因,Brianne去過很多國家。她感歎,既使是在遠離所謂文明世界的最遙遠的海洋深處,也會看到人類消費的痕跡,以及那些廢棄物對海洋生物的影響。
她是研究海洋哺乳動物的,沒有人比她看見過的塑料垃圾污染對海洋動物的傷害更加觸目驚心。「我想為那些海洋生物做點什麽,而不是坐在那裏整天研究它們。」
這種想法在很多人看來是有點「天真」,以她小小的一人之力,又能減少多少垃圾呢?「行動不分大小。我想喚醒那些從沒有思考過這類問題的人們。很多人覺得,反正垃圾有回收的,送過去就完了,從沒想過它們去了哪兒。進入到海洋中的垃圾,最終分解為小塊,很多根本眼睛是看不到的。」
「我認識到,我們的食物消費系統(所產生的廢棄物)對海洋環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我力所能及的就是從減少食物消費系統的廢棄開始。」Brianne說。
「比如食物的種植,如果土壤施化學殺蟲劑,澆灌的水流進海洋,最終會形成對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致命的『死亡區』(dead zone);食物的集裝箱海運,會造成海洋生物致命的噪聲,這種噪聲尤其對於那些靠聲場來交流的海洋動物,想海豚、鯨魚等,會產生巨大的影響。還有,腐爛食物產生的有害氣體、氣候變化、海洋氣溫上升、海平面上升等等,都會對海洋生物的生存環境產生威脅。」
不是普通的鄰里便利店
Brianne是藉助一項大學商業孵化基金起步的。她說,「零廢棄市場」選擇供貨商很挑剔,只和環保農場和認同她們的銷售方式的人合作。所供的貨,像蜂蜜、楓葉糖漿等,必須提供大桶包裝,等她們賣掉,再把桶還給他們,然後再裝滿新的貨物,這樣輪回往復下去。
「我們現在有了大溫本地的超過75個供應商,我熟悉他們的生產,去過他們的農場,見過他們的家人……」
乾貨比較好儲存,但新鮮產品,像蜂蜜、蔬菜等,她們寧可不夠賣也不多訂。而他們的供貨商都可以支持「小量訂貨」。
更令人欣慰的是,「零廢棄市場」得到了社區居民的熱情點贊,很多人本來就是環保主義者,這樣一個小攤突然Pop up(指流動攤位),迎合了他們的需要,更讓他們欽佩幾個姑娘的勇氣。雖然一個月才出一次攤,但幾個小時內就能有上百人,有的還是從很遠地方來的呢。這也要歸功於社交媒體所做的宣傳。她們還會在社交媒體上組織「零廢棄市場」的粉絲們開展「森林步道撿垃圾活動」、「海灘清理活動」等。
偉大的事業從小行動開始
Brianne說,她們堅持了下來,如果按照罐子為單位來計算的話,一年半以來已經賣掉幾千「罐」食物,「如果我們有一個固定的店鋪,我們想做到一年賣10萬『罐』。」
現在「零廢棄市場」更獲得銀行和一些私人資金的支持,真的要開一間堂堂正正的「零廢棄」超市了。雖然有了資金,但也還是租不起溫西的商鋪。Brianne在溫東找到了一個比較滿意的地方,但該物業屬於市府,她拿着貸款、計劃書,還有1900人簽名的支持信,開始申請和等待。
「我們有非常成熟的固定那麼一批人在支持我們。臉書上我們有2500個粉絲,這個數字還在增長。我堅信,我們可以成功!我們還會開第二家店、第三家店呢。」
5月26日上午11點至晚上6點,在溫西的Patagonia 戶外服裝店(1994 W 4th Ave),「零廢棄市場」照例會冒出來(pop up),多帶幾個朋友一起去,買點什麽,支持環保,別忘了帶袋子和瓶子喔。
文/圖:盛滔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