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港對墟市發展需求引來社會關注,立法會秘書處因應墟市事宜小組委員會研究海外墟市政策,昨發表《選定地方的墟市政策》資料摘要。研究指出,海外地區因肯定墟市對社區及經濟「有重大貢獻」,而十分重視墟市在城市發展角色,墟市的設置及營運「有賴政府支持」,但有關研究並沒就本港墟市發展模式給予具體評價及建議。 倫敦市集帶旺鄰近商戶生意 立法會秘書處的資料研究組比較本港、澳洲悉尼、英國倫敦、台北及新加坡的墟市政策及發展(見表)。據昨發表的資料摘要,該研究舉例指出,台灣行政院2013年的全島攤販調查顯示,攤販該年的全年營業收入為新台幣5510億元(相等於1480億港元);英國倫敦市及其毗鄰的8個市政區內的市集,在2014年的全年營業額估計為3.6億英鎊(相等於46億港元)。研究認為數字反映墟市的「潛在經濟貢獻」,如倫敦市集的顧客在市集內每消費1英鎊(9.8港元)的同時,亦會在市鎮中心的其他商舖消費平均1.75英鎊(17.2港元),「顯示設置市集令鄰近商戶的生意受惠」。 台逾八成遊客去夜市 研究又肯定各地墟市發展有利旅遊業發展。報告指出,台灣夜市是當地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據當地觀光局數據,在2015年,83%遊客有去夜市;新加坡的小販中心、悉尼的特色市集,以及倫敦的巴羅市集、柯芬園市集及史密斯菲爾德市集等,均成該市「不可或缺的部分」,且可讓旅客體驗該市的活力。 悉尼設市集協調員助攤販 研究又發現各地政府雖然均因街頭擺賣活動而制訂政策規管小販活動,且各地墟市營運模式不一,但經多年發展下,各地政府均肯定墟市作用,如悉尼的市集發展與城市的中期及長期策略計劃互相配合,有市集協調員從中協助攤販;倫敦在其整體策略規劃中,特別為市集發展定指引;新加坡亦制定興建小販中心的時間表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