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傳媒操守是傳媒自我監察的道德準則,目的是保障公眾利益,如新聞報道須客觀獨立,報道真相。但報道真相亦可能跟其他價值觀有衝突,如有傳媒認為公眾知情權凌駕當事人的利益,揭發政客的「黑材料」,但揭露公眾人物的私生活亦可能涉及私隱問題。不同報道手法各有理據和利弊,在合法的前提下,不同價值觀並無絕對的對錯。
知情權 vs. 個人私隱
私隱專員公署2015年7月檢視本港10個公共登記冊後發現,僅選民登記冊及車輛登記冊有措施防止登記者的個人資料被濫用,公署憂會助長「人肉起底」及網絡欺凌,促各登記冊部門考慮只公開地址、身分證等資料。香港記者協會則發聲明反對當局考慮限制公司查冊,指查冊自香港引入公司法時已存在,一向行之有效,未見被濫用。現時不少傳媒靠查冊做報道,被問到如何平衡公眾知情權,時任私隱專員蔣任宏表示,《個人資料(私隱)條例》已豁免傳媒因應新聞活動的資料蒐集。
虛假新聞 vs.核實工作
資訊科技發達,網上充斥不少假新聞。facebook專頁「求驗傳媒」揀選了2016年十大網絡假新聞,包括「香港紅十字會將港人的血液捐到中國致血荒」、「颱風消息」等。近年部分媒體為爭先出即時新聞而不核實資訊,而內容農場(content farm)經常包裝失實文章再發布,都令假新聞流傳得更快更廣。「求驗傳媒」指他們會留意可疑的消息來源,如是否來自內容農場,傳媒報道來源如是「網民」或「消息指」,則尋找最初的資料來源等。他們建議網民要凡事警惕,別急要「like and share」,成了傳播假新聞的幫兇。
除了傳媒不小心報道假新聞,美國亦曾發生傳媒刻意韋y新聞。2012年雜誌《紐約客》的專欄作家萊勒承認其著作援引來自歌手卜戴倫的言論,是自己韋y出來的。《芝加哥論壇報》旗下地區報章亦被指韋y報道,追查下發現該報以廉價聘請新聞服務商,有關韋y報道來自新聞服務商Journatic(現名LocalLabs)。資深傳媒人德沃爾金表示,如今新聞業要節省成本,被迫裁減人手,影響了新聞質量,「愈來愈多報紙傾向採取『先報道,後更正』的手法」。德沃爾金又說,互聯網令資訊傳播得更快,因此抄襲文章和韋y事實都變得容易,不過亦很容易被人揭發。
美國大選×傳媒角色
2016年11月美國總統大選中,《紐約時報》與《今日美國報》等多家主流媒體以社論支持民主黨候選人希拉里,部分報章更以「騙子」、「史上最糟的主要政黨總統候選人」批評共和黨的特朗普。特朗普雖被大量媒體抨擊,但最終仍勝出選舉。評論員申世明撰文指出,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總裁朱克承認受特朗普的出格言行吸引,播放太多他的競選活動,讓他比其他候選人有更多免費的媒體宣傳。另外有指傳媒對特朗普總是執著於表面字眼(literally),以興建美墨圍牆為例,傳媒主要探討建圍牆要花多少錢、是否可能等,但特朗普的支持者卻明白,特朗普提出興建圍牆的目的,是想指出美國需要更合理的移民政策。
美國大選×假新聞
假新聞氾濫成美國大選焦點之一。假新聞寫手霍納接受《華盛頓郵報》訪問時表示,他依靠模仿主流新聞網站、發布假新聞為生多年,每月收入可達1萬美元(約7.8萬港元)。他圍繞美國大選而撰寫的假新聞尤其受人注目:「反特朗普民眾收取酬金示威」的假新聞,被特朗普前競選經理萊萬多夫斯基在Twitter轉載,「奧巴馬擬推翻選舉結果」的假消息亦在facebook轉發近25萬次,部分假新聞更以假亂真,登上Google新聞網頁。霍納承認,原旨在諷刺的「作品」可能有助特朗普當選總統。科技新聞網站BuzzFeed的分析發現,假新聞的互動次數遠較真新聞高,而不少假新聞網站內容均有親特朗普傾向。網站編輯西爾弗曼指出,社交網站令假新聞與流言得到前所未見的曝光率,同時程式按用戶偏好顯示信息,令消息來源單一的情G惡化。
[通通識 第45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