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中華鱘瀕滅絕 僅剩57條
千百年來活躍於長江流域、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的中華鱘,隨荋禰_宜昌葛洲壩1981年截流,令從海中洄游長江上游出生地產卵的河道被截斷,加上30多年來長江水質受到嚴重污染及漁民的捕撈和誤傷,令這種中國獨有的中華鱘野生數量,從40年前的萬多條,劇減至目前的57條。今年長江中未再發現中華鱘的卵子,這種在地球上生存了1.4億年、現存最古老的脊椎動物,正瀕臨滅絕邊緣。明報記者
截流水質差猁囍臻ㄖZ地
中華鱘專家危起偉近日接受《新京報》訪問時透露了上述情G。今年8至9月,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的長江水產研究所中華鱘課題組研究人員,沿長江中下游走訪1600多公里、20個城市的98位漁民,均表示未發現任何中華鱘的產卵[象。危起偉呼籲,中華鱘野生群消失前,控制污染、保護長江生態環境,已迫在眉睫。
需避船舶網u 易遭誤捕誤傷
出生於長江上游的中華鱘,幼魚在長江堛屭鴐20厘米便會順江水而下,在翌年的7、8月間從長江口入海生長,經過8年至26年生長,一旦性腺成熟,又會從大海溯江而上,游回上游的出生地產卵繁殖後代,漫長海洋生活,並未抹殺牠們對長江「故鄉」的記憶。不過,洄游到產卵場的1600多公里的遙遠路途,是通航能力不斷擴張的長江黃金水道,中華鱘要躲避密集的船舶和密佈的網u。長江水產研究所中華鱘課題組經常收到誤捕誤傷中華鱘的報告。
水道被截聚壩下 遭發電機絞死
1981年葛洲霸建成後,中華鱘洄游產卵地的水道被阻,令牠們大批聚集在壩下一帶水域。
據稱,當年那片水域的水面、淺灘上,總能見到一坨坨魚肉,多是斷了頭、截成幾段,牠們都是被壩下發電的水輪機絞死。當地漁民王輝富憶述,魚最多的時候,遠遠望去,江面上浮動茪@波波染紅的漣漪。危起偉則說:「那年,宜昌的大街上,常見到用板車拖茪今惉X的。中華鱘捕撈量大幅增長,捕殺了近2000多尾。」
此外,中華鱘課題組助理研究員王成友2007年曾救治了一條受傷雌性中華鱘,並作了超聲波標記。2009年,沿岸監測站發現這條中華鱘的信號,大概在長江的安徽銅陵段水域,距離長江口513公里的江段。王成友回憶當時說:「牠回來產卵了,這太讓人興奮了!」他監測到信號不斷向上游移動,到了湖北武漢,距離產卵場愈來愈近。
王成友說:「但就在湖南岳陽,失去信號。」後來漁政部門打來電話,這條魚被漁民誤捕,等王成友趕到時,大魚已死。
產卵點雖處保護區 「捕魚難禁」
王成友說:「誤傷誤捕的鱘中有一半會死亡。」他指出,1980年代每年都有30至40條中華鱘因此致死;1990年代,隨蚨婺s數量減少,意外死亡的數量降到每年10幾條;最近10年,每年大約5、6條意外死亡。與這一數據相對比的是,目前野生繁殖群體估算只有57條。
1996年4月,湖北省成立了長江宜昌中華鱘自然保護區,中華鱘兩個產卵點都在保護區核心區。保護區內本來禁止捕撈,但保護區管理處長何廣文說,「長江很特殊,它承載茧o電、航運和捕撈等生產和經濟功能,不可能完全禁止人類活動。」保護區50公里江段內,有360艘漁船在江中捕魚。
野生中華鱘銳減主因
1.葛洲壩阻鱘回產卵地及發電機輪絞死壩下鱘魚
2.漁民捕撈和誤傷
3.污染導致畸形幼魚及雌雄比例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