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加西版(溫哥華) -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圖片
在Benny鏡頭下,兩個小朋友在「碌架牀」上做功課,與爸爸媽媽一家四口蝸居在小小的劏房。(相片由Benny Lam提供)
放大
 
攝影師Benny拍攝的其中一個單人住戶,劏房沒有窗,住客說平時盡量不會留在家,睡覺才回家。(相片由Benny Lam提供)
放大
 
與源哥一樣,很多劏房、板間房和天台屋住戶的最大願望是上公屋,但亦有住戶曾經獲派公屋卻沒有遷入,因為原本的社區網絡能提供不少幫助,例如有時候可到樓下的商店打散工、月尾不夠錢用可與鄰居互相幫忙等。圖為源哥與女兒居住的單位。(鄭寶欣、何美珊攝)
放大
 
(圖D)(鄭寶欣、何美珊攝)
放大
 

其他新聞
中外人物﹕正向對批評 無阻G.E.M.星路
世界公民﹕世界公民的責任
小知識:「世界公民」的推廣
時事漫話﹕18學者聯合提出「公民推薦」
時事漫話﹕相關概念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專題故事﹕劏房的價值
劏房×生活素質

【明報專訊】本港樓價、租金高企,基層市民難以負擔,加上公營房屋不足,低收入人士和家庭不得不選擇「另類」住屋,例如劏房。部分劏房和分租屋環境不佳,住戶的生活質素和衛生均受影響。面對住屋問題,劏房無疑是低收入人士的出路,有其存在價值,但絕非長遠之計。今回由劏房住戶、義務攝影師、關注劏房問題的團體和曾到訪劏房的學生分享他們對房屋問題的看法。

劏房戶拒領綜援 最大願望上公屋

63歲的源哥與8歲女兒同住大角嘴一個100平方呎劏房,2013年12月才搬到這裏的他笑言是「大屋搬細屋」,「之前住的劏房約150平方呎,月租2100元,後來因大廈被新業主收回,被逼遷到鄰近大廈,現在這單位雖然比較小,但月租2600元」。現時的單位可放置一張碌架牀、摺疊式飯桌、雜物櫃、衣櫃,另有一間相連的洗手間和廚房(圖D)。好像設備齊全,但源哥遷入時花了不少時間翻新,「天氣潮濕時牆身會發霉,我重新髹過漆,另外也動手加了一些層板」。熱愛攝影的源哥也在牆上貼了不少女兒的照片,房間收拾整齊。

生活費5000 逾半交租

源哥以往從事裝修工作,但近年膝蓋痛,連上下樓梯回家(唐樓沒有電梯)也感不便,加上年紀已逾六旬,很難長期做裝修工作。但他沒有領取綜援,「不拿了,覺得不安樂」,寧可閒時靠朋友的關係找散工,例如去年夏天源哥做了兩個月裝修散工,掙了3萬多元,但之前看醫生已花光這筆錢,現時每月由在酒樓工作的前妻支付生活費約5000元,除了租金,最大的花費就是女兒的學習開支。要工作的時候,源哥把女兒交到社區中心託管,「接放學每月200元,託管和指導功課就每月600元,加上有時候會讓她學畫畫,加起來差不多每月1000元」。

慳錢少外出 社區中心常客

花在女兒身上的開支省不得,源哥就從其他途徑省錢,不用工作的日子到社區飯堂吃午飯,每餐只要10元;到較便宜的街市買菜,或到食物銀行領取食物,但一年只可領兩次,每次8星期。源哥說平時與女兒甚少外出消閒,因「出去就要花錢」,在家閱報是他的「精神食糧」,女兒有時會到社區中心參加活動。談到他自己的興趣,源哥笑言喜歡跳舞,之前曾在社區中心參加健康舞班,每堂10元,但現在膝蓋痛不能再跳。

源哥與現時單位的業主簽約一年,但他說大廈低層因被收購,大部分單位已空置,他也不知道一年後能否繼續住在這裏。他知道附近有些差不多的單位,月租叫價3300元,比現時貴700元。源哥已申請公屋,他的最大願望是「盡快上樓」,另外他打算再找工作,希望多掙一些錢。年輕時是船員的源哥,從世界各地買來不少黑膠唱片,是他珍而重之的寶物,他的夢想是儲錢買音響,「開大喇叭」聽這些唱片。

文﹕鄭寶欣、何美珊

圖﹕鄭寶欣、何美珊、Benny Lam提供

 
 
今日相關新聞
專題故事﹕劏房的價值
攝影師鳥瞰劏房 呈現窮人生活
關注6.7萬劏房戶 倡重推租務管制
探訪劏房住戶學生
專題故事﹕通識概念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2017地產展望 2017理財特刊1&2 健康生活181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