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面對先人的故衣舊物,不少人都會遵照傳統將之棄掉或火化,任由其燃燒殆盡至不留痕[。9年前喪父的丘文彬,將既有傳統轉化成藝術,讓其父的白背心、白襪等紋理,壓劃於白瓷泥之間,再將兩者一併放入火爐燒P,難忘取出「陶瓷故衣」一剎,衣物仍留有一層薄膜隨風飄散。製瓷過程令其憶起亡父,亦悟出珍惜當下之道理,毅然放下多年的穩定工作,開設陶瓷店開班授徒。 背心襪人字拖壓模製陶瓷 現年38歲的丘文彬(洋名Ben),自幼喜愛繪畫及創作,入讀大專亦是主修平面設計,畢業後為求穩定收入投身社福界。不過,自父親於2004年突然因中風離世,阿Ben的生活自此起了變化;「當年我正在修讀一個藝術課程……剛好在先父去世一年,導師要求我們製作一件陶瓷藝術,引起了我的聯想」。 阿Ben說,當年父親離世後不久,家人就說應按傳統將故衣棄掉,他不期然反問「衫褲鞋襪都不能保存,為何要這樣做?」,又憶起在喪禮上看見的燒衣化寶儀式,遂一轉念決定將傳統化成藝術,同時要把「第一件藝術品送給亡父」。 阿Ben將早前收起的亡父菊花牌白背心、孖煙囪、白襪及人字拖,利用白瓷泥將它們逐一壓模,令其形態及紋理刻印在泥土上,並一併放入千度火爐燒P,認為「這樣可保留將故衣火化的傳統」。他續說,在火爐取出「陶瓷故衣」的剎那,發現一層衣料薄膜附在陶瓷器上,卻又馬上隨風飄散,就似對亡父的思念與悲傷,亦在一瞬間得以釋懷。 一併P燒 合火化傳統 面對整個製瓷過程,阿Ben坦言會不斷憶起亡父的臉容,卻又因而悟出珍惜當下之道理,遂決定重拾自己的藝術理想,不但繼續在港修讀藝術學位,更在2009年辭去任職8年的社福崗位,遠赴日本學藝交流,至2010年返港開設陶瓷店及開班授徒。 阿Ben笑言,過去純粹以「陶瓷故衣」留作紀念,從未試過公開展覽,母親也在近年才知悉。他認為,任何人都可自製保存遺物的方法,就似海外有藝術家會將先人骨灰,製成花樽、擺設等紀念,亦毋須將遺物全部棄掉,令日後有所遺憾。 至於會否替人製作「陶瓷故衣」,阿Ben說會以直接教授其製瓷方式代替,希望他人亦能從中有所體會。 明報記者 錢瑋琪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