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中國:內地博物館熱潮
【明報專訊】國家文物局數據顯示,2025年新春期間,全國博物館接待遊客達7264.87萬人次,日均接待量較2024年同期增長12.8%。2024年全年全國博物館共接待逾14億人次遊客,創歷年新高。內地不少博物館推出創新手法增添吸引力,惟人潮也衍生亂象。
科技融入文藝展覽
內地積極發展「文化+科技」、「數字+文博」,即將科技應用到文化藝術及歷史展覽。不少博物館以科技融入展覽,如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的沉浸式數字光影展,使用擴增實境(AR)及人工智能技術呈現清代瓷器;殷墟博物館新館運用裸眼3D技術,展示杜嶺方鼎等多件商代珍貴文物;而在長沙博物館,遊客可於電子互動熒幕用指尖觸碰虛擬的瓷器文物。
湖南廣播影視集團旗下芒果數智2024年8月推出應用程式「山海」,蒐集博物館文物數據,向用戶提供3D文物鑑賞、人工智能互動等功能。該應用程式涵蓋陜西歷史博物館、湖南博物院、甘肅省博物館等逾萬件文物,用戶可查看文物相關知識,並基於文物主體或元素二次創作。
可愛周邊商品「出圈」
除運用科技融入展覽,內地博物館售賣文創周邊商品時也加入互動,增加遊客的「沉浸式體驗」。甘肅省博物館2024年6月推出「麻辣燙」玩偶,遊客可挑選丸子、年糕、香菇等麻辣燙配料玩偶,交由工作人員放進毛絨砂鍋「煮成麻辣燙」後,遊客便能購買回家。其間工作人員更會化身麻辣燙員工,詢問遊客辣度等。麻辣燙是甘肅特色美食,甘肅省博物館文創負責人希望博物館不止傳播歷史文化,也傳遞甘肅的人文或美食的特色。
非館方導賞良莠不齊 勾結黃牛
博物館人流增加的同時,亦出現「黃牛票」等問題。《法治日報》報道,博物館官方的導賞服務資源有限,2023年暑假很多博物館湧現大量非官方導賞服務,質素參差。許多非館方導賞員對歷史一知半解,如有導賞員將考古與盜墓混為一談,導賞時穿插大量未經考證的秘聞及野史,或只強調文物價格,忽視文物歷史、藝術和文化價值等。
另外,非館方導賞團往往自帶擴音器,亦長時間霸佔重要展品通道,導致展廳堵塞。在國家一級博物館從事多年導賞工作的吳冰(化名)接受《法治日報》訪問稱,有非館方導賞員勾結「黃牛」,遊客只有訂了他們的導賞才可快速得到博物館原本免費的門票。
2024年10月,公安部開展為期一年的全國打擊整治「黃牛」倒票違法犯罪專項工作;國家博物館亦通過調整預約規則、改善技術、採取法律手段、配合公安部門執法等措施遏制「黃牛」亂象。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公民學堂 第09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