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正經中文:誰動了我的糧食?——貓虎說
【明報專訊】1月底,北半球的中國舉國歡慶,喜度春節;2月底,南半球的巴西接力,開始他們的「嘉年華」(Carnival),「嘉年華」又稱「狂歡節」,顧名而知其義。
中國上古時期,也有自己的「狂歡節」——蜡祭。《禮記?郊特牲》記載:萬物有功於人民,故每年十二月,人民合祭萬物之神,以報答神恩。天子親自主持蜡祭,祭祀對象有八個,稱為「八蜡」,第五類為「貓虎」,祭祀中要舉行「迎貓」、「迎虎」的儀式。
為什麼迎貓、迎虎呢?《禮記?郊特牲》解釋:「迎貓,為其食田鼠也;迎虎,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這裏的「貓」並非家貓,指的是野貓、山貓之類,養家貓可能是漢以後的事。田鼠、田豕(野豬)偷食、糟蹋糧食,農民自然恨之入骨,要請來野貓捕食田鼠,請來老虎捕食野豬。
蜡祭這一天,大家可以盡情飲酒,不醉不休,孔子的學生子貢說「一國之人皆若狂」,是名符其實的「狂歡」。
蜡祭後來和臘祭相混,臘祭祭的是祖先和家宅內外五種神明。「蜡」粵音炸(zaa3),「臘」粵音立(laap6),本不相同,但在漢代已經分不太清楚。佛教傳入中國後,又有臘八節,用以紀念釋迦牟尼佛成道,三種節日遂合而為一,更加難辨。
然而從唐代詩人來鵠所撰〈貓虎說〉可見,在唐代,似乎還保留「迎貓」、「迎虎」的古老習俗。
■古文篇章
貓虎說(《唐文粹》卷四十七)
農民將有事【1】於原野,其老曰:「遵故實【2】以全【3】,其秋庶【4】可望矣。」乃具所嗜,為獸之羞【5】,祝而迎曰:「鼠者,吾其貓乎!豕者,吾其虎乎!」
其幼慼【6】曰:「迎貓可也,迎虎可乎?豕盜於田,逐之而去;虎來無豕,餒【7】將若何?抑又聞虎者,不可與之全物【8】,恐其決之【9】之怒也;不可與之生物,恐其殺之之怒也。如得其豕,生而且全,其怒滋甚。射之擭之【10】,猶畏其來,况迎之邪?噫!吾亡無日【11】矣。」
或有決於鄉先生【12】,先生听然【13】而笑曰:「為鼠迎貓,為豕迎虎,皆為害乎食也。然而貪吏奪之,又迎何物焉?」
由是知其不免,乃撤所嗜,不復議貓虎。
■註釋
【1】有事︰指有祭祀活動
【2】故實︰舊制,以前的慣例
【3】全︰指完整的祭品
【4】庶︰也許,大概
【5】羞︰精緻美味的食品,後多寫作「饈」
【6】慼︰粵音戚,cik1,憂傷
【7】餒︰粵音女,neoi5,飢餓
【8】全物︰完整的食物
【9】決之︰決,斷裂。決之,指撕扯咬碎食物
【10】擭之︰擭,粵音獲,wok6,裝有機關的捕獸木籠。擭之,指用機關捕捉老虎
【11】無日︰不日,不久
【12】鄉先生︰原為鄉里退隱的大夫,也指鄉里有學問的長者
【13】听然︰听,粵音引,jan5,張口笑。听然,開口笑的樣子
■語譯
農民將在田野中舉行祭祀,家中老人說:「按照往常規矩,祭祀要奉上完整的牲畜,說不定到秋天,還指望能有點收成。」於是準備了野獸喜歡的牲口,作為奉獻給牠們的美食,然後禱告迎接貓虎,說:「田鼠啊,我迎來了貓!野豬啊,我迎來了虎!」
家中孩子聽了,很是擔憂,說:「迎貓還好,迎虎行嗎?野豬到田裏偷莊稼,一趕牠就走了;老虎來了,找不到野豬,餓起來怎麼辦?况且,我還聽說老虎這類猛獸,不能把完整的食物給牠,怕撕碎食物會激發牠的獸性;也不能把鮮活的食物給牠,怕咬死生物會激發牠的獸性。您奉上的豬,不但完整而且還活生生的,如果讓牠得到,肯定會激發更強烈的獸性。拿箭射牠,設機關捉牠,尚且怕牠來,何况拿活豬去迎牠?唉!我們的死期不遠了!」
有人向鄉裏的老先生請教此事,先生開口笑道:「治田鼠,迎來了貓;治野豬,迎來了虎,只因為田鼠、野豬損害糟蹋莊稼。但是貪官污吏奪走你們的糧食,又要迎什麼東西來治他們呢?」
就這樣,農民知道終究保不住糧食,於是撤走野獸喜歡吃的祭品,不再說什麼「迎貓」、「迎虎」了。
■正經之外
「苛政」猛於虎
《禮記?檀弓》載:孔子經過泰山,聽見一個婦人在墳墓前痛哭,於是讓弟子子路去問原因。婦人說:「我公公被老虎咬死,我丈夫被老虎咬死,現在連我的兒子也讓老虎咬死了。」孔子問:「妳為何不離開這裏呢?」婦人回答:「因為這裏沒有苛政。」孔子以此告誡弟子,讓他們記住:「苛政猛於虎也。」
唐代中期,永州郊外有一種獨特的毒蛇,可作藥餌治病。唐政府允許永州人以蛇代稅,永州百姓於是爭相捕蛇。有人一家兩代人都因為捕蛇而喪命,第三代仍然從事這一行業。因為相比於捕蛇,政府的橫征暴斂更為可怕,捕蛇雖然危險,但至少還有一線生機;而田賦之繁重、官吏之暴悍,卻讓老百姓基本沒有活路。大文學家柳宗元因此寫下千古名篇〈捕蛇者說〉,文章結尾引用孔子所說「苛政猛於虎」,指出「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賦稅比虎還猛,比蛇還毒。
「苛政」二字,具體指的是什麼?1980年代學者曾有討論。
先說「政」,一般指政治、政權,讀去聲,音證(粵音zing3)。清代學者王夫之則認為「政」當讀平聲,音「征」(粵音zing1),意思也是「征」,即賦稅。不少字典、詞典採用王夫之的讀法。
再說「苛」,《說文解字》:「苛,小艸也」,「苛」本義是小草,引伸為煩瑣、細碎。但近來也有學者根據上海博物館、清華大學所藏戰國楚簡,認為「苛政」之「苛」的本字是「(圖二)」,下面有個「?」,本義是蟲咬引致的疾病,引伸為嚴苛暴虐。
這樣一來,「苛政」就有四種解釋:
一、繁瑣的政治或政令;
二、繁重的賦稅;
三、暴虐殘酷的政治;
四、苛刻嚴厲的賦稅。
第二種即「重稅」,第三種即「暴政」,這兩種解釋最為常見。
柳宗元〈捕蛇者說〉通篇在控訴「賦斂之毒」,文中「苛政」似乎主要還是指「苛征」,也就是「重稅」。〈貓虎說〉的作者借鄉先生之口,鞭撻奪食的「貪吏」,同情飽受鼠、虎、貪吏之苦而「亡無日」的農民。所謂「奪食」,說的也是「重稅」。政治猛於貓虎,賦斂毒於鼠豕,〈貓虎說〉算是另一種版本的〈苛政猛於虎〉、〈捕蛇者說〉。
「苛征」無非是暴政的一個側面,其實還是暴政造成的,說到底,「苛征」、「苛政」並無本質分別。
■實戰篇
1. 試判斷以下陳述:
(A)按照老規矩,農民需迎貓、迎虎
□正確
□錯誤
□無從判斷
(B)孩子反對迎貓、迎虎
□正確
□錯誤
□無從判斷
2. 為什麼不能給老虎「全物」和「生物」?
3. 作者將「貪吏」比喻成什麼?本體和喻體有什麼相似點?作者借這個比喻表達了什麼?
■參考答案
1.A 正確
B 錯誤(孩子只反對迎虎,不反對迎貓)
2.給老虎「全物」,牠需要先撕碎完整的食物,這會激發牠更兇殘的獸性;給老虎「生物」,牠需要先咬死生物,也會激發牠更兇殘的獸性。
3.作者把「貪吏」比喻成田鼠和野豬,田鼠、野豬損害糧食,貪吏奪走糧食,兩者的相似點是都讓農民保不住糧食,蒙受損失。對於田鼠、野豬,農民猶可以迎貓、迎虎加以驅除,但對於貪吏,卻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抑制。作者借這個比喻說明貪吏對農民的危害遠大於田鼠、野豬,也間接諷刺對於貪官污吏,當政者既無心也無力整治。
洪若震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文字學、古代文獻和古典文學,長期從事語文教育,著有《生鬼文言文》系列
文:洪若震
圖:Antagain@iStockphoto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75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