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行GBA:清代廣鐘穗復響
【明報專訊】籌備3年多,廣東首個清代廣鐘展「璀璨時光—清代廣鐘精品展」正於廣州廣東省博物館舉行,展出逾110件廣鐘收藏及相關文物和展品,其中46件來自故宮博物院,還有不少來自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院、頤和園管理處、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等博物館。展期至4月6日,免費入場,讓大家一睹昔日皇家珍品。
明報記者 陳子凌
廣鐘狹義指「廣州製作的鐘表」,清代文獻和學界均有相關論述;廣義意指「廣東製作的鐘表」,此說法見於清宮檔案。廣鐘是中國鐘表史上最早的品種,早在明末清初,歐洲傳教士把自鳴鐘帶到廣州,用以疏通官府,拉攏討好官員。此外,康熙中期廣州作為中西方貿易中心,由外國進口的西洋鐘大量在廣州集散,故當地開始出現鐘表製造業。至乾隆時期發展更見規模,廣鐘成為廣東地方官員獻予皇帝的貢品。
廣鐘風格雖受西洋鐘影響,但為適應宮廷審美,除報時外還增加很多機關及表演,例如敲打樂器、轉動升降台階、開合門窗等,外殼裝飾多採用琺瑯,但也因功能結構複雜,修復難度增加。據有份參與是次展覽的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古鐘表修復師王津表示,為了今次展覽,廣東省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聯合成立「古鐘表修復實驗室」,修復保養數件珍貴廣鐘館藏,其中「銅鍍金自開門三星報喜葫蘆式鐘」是此次修復的重要成果。該鐘設置許多機芯及控制機關,能報時,又有轉花、捲簾、鳥鳴、奏樂、變換文字、活動人偶等20多種表演功能,涉及修復300多件零件。
是次展出廣鐘分三大類,一是琺瑯鐘,造型最豐富,結構及裝飾最複雜;二是金屬雕刻鐘,有豐富機械裝置和精湛金工工藝;三是木樓鐘,最大特點是使用木材作為鐘表外殼。除了「銅鍍金自開門三星報喜葫蘆式鐘」,展覽還有不少經修復藏品,場地亦提供耳機,可聽百年前的「鐘聲」。
地址:廣州天河區珠江新城珠江東路廣東省博物館3樓展廳一
展期:即日至4月6日
費用:免費,廣東省博物館微信小程序預約
時間:周一閉館,周二至周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下午4時停止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