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化學奧賽 加國隊攬4獎牌 興趣加勤奮 溫市華裔少年奪金
【明報專訊】在巴黎奧運會期間,一場面向全世界中學生、代表國際化學最高水平的奧林匹克競賽在沙特阿拉伯舉行。加拿大國家隊的4名選手,取得了1金1銀2銅的好成績。這是自2011年加拿大在此競賽中斬獲金牌之後,時隔十餘年再次奪金;而斬獲金牌的選手是來自溫哥華的17歲華裔少年。
目前正在溫哥華聖喬治中學(St. George's School)就讀的龔賀,今年已是第二次參加國際化學奧林匹克競賽(International Chemistry Olympiad,IChO)。去年他贏得了一枚銀牌,今年則奪得了金牌。
據加拿大隊主教練駱耀光博士介紹 ,該比賽自1968年首次舉辦,今年已是第56屆,有來自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27名選手參加。按規則,每個國家最多派出4名選手;今年代表加拿大的4名選手,一名來自魁北克,兩名來自多倫多,另一名則是來自溫哥華的龔賀。
駱博士進一步介紹說,這些選手都是19歲以下,要求未學過大學化學課程。為了準備每年一次的IChO,加拿大化學學會下屬的一個分支機構每年都會舉辦選拔賽,首先在全國範圍內選出20人參加集訓。這20個人透過網上課程集訓兩周之後,再進行一次考試,選出4至5人組成國家隊,隨後在卑詩大學(UBC)進行賽前培訓。
具體到龔賀,他7年級時跟隨父母從北京移民來溫哥華,9年級開始準備參加IChO,10年級即取得了銀牌,今年又突破自己,取得金牌。
駱博士稱,對每個希望參加IChO的學生,培訓機構都會進行專門的測試,因為參加比賽需要扎實的基礎。他說:「龔賀的特點是,非常自律,有強烈的個人意願,以及數學很好。」他還特別強調,華人父母都望子成龍,但奧賽這條路並不適合每一個孩子,「不是靠刷題和家長逼就能出成績的,主要看孩子的意願。」
龔賀則表示,7年級來到加拿大之後,他偶爾發現了水果電池實驗。後來在疫情期間,他在家中花了兩個月做了各種實驗,雖然很多實驗未成功,但激發了他對化學的興趣,遂在8年級時開始學習高中化學知識。
進入備賽狀態後,他的日程就變得忙碌起來。他說,平時除了學校的課業,在每年3月之前,他每周會額外花4至6個小時學習更高階的化學知識;3月至4月全國選拔賽啟動後,他每周就會投入6至10個小時在賽前訓練上,直到暑假學校的課程結束,他便全身心投入備賽,那時候每天幾乎要學8小時以上。學累了,他就吹圓號。他從小學三年級開始,已學習圓號數年。
龔賀坦言:「要說苦,確實是苦,尤其是有些題目做不出來的時候,但一旦做出來了,又很有成就感。」
他說,對化學的興趣和激情支持他走到了今天,特別是今年第二次參加IChO,心態更加放鬆,令他在比賽期間少了很多思維上的束縛,做題時更有創造性,從而取得了更好的成績。
駱博士補充說,比賽分為理論和實驗兩個部分,每個部分都是5個小時。雖然考場中為選手準備了水和食物,但基本沒有人吃,「因為時間比較緊張,考場上的氣氛也緊張。」
他又說,今年在題型和時間分配要求上都有不同於往年的規定,一定程度上打亂了選手的心態,但比賽比的就是隨機應變,以及在扎實的基礎上有創造性思維。根據比賽規則,327名選手根據分數排名,第1名至第36名為金牌,龔賀的分數排在第15位;在一道被各國帶隊教練普遍認為最難的題目上,他幾乎拿到了滿分。
龔賀笑言,拿到金牌後並未進行特別的慶祝。他道,除了獎牌,這幾年來他還收穫了很多同樣對化學感興趣的朋友。明年如果他不再參加IChO,他希望成為國家隊的比賽輔導,幫助其他人競爭獎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