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淡靜公屋輪候長 增資助盤兩挑戰
【明報專訊】房屋局長何永賢接受兩份報章訪問時,提及研究調整資助出售房屋比例及增加商業設施,以增加房委會收入。調整公營房屋出租和出售單位比例,此消彼長下確實有助減低營運虧損、增加售樓收入的雙重效益,但房委會亦會面臨兩大挑戰,倘未能克服,恐適得其反。
廿多年前居屋銷情淡 無限期停建
政府去年10月公布《長遠房屋策略》2023年周年進度報告,未來10年總房屋供應目標定於44萬個單位,公私營房屋比例維持七比三。至於公營房屋現時出租與出售單位比例亦為七比三,但這可靈活調整,方便政府不時檢視出租公屋和資助出售單位之間的分配,以有效應對市G變動和社會不斷轉變的需要。
現在政府要調高資助出售房屋比例,一定程度與租住公屋營運帳目預計未來數年持續虧損有關,因與其「起一間蝕一間」,不如出售套現更划算。然而,資助出售房屋銷售反應受制於樓市,廿多年前香港回歸後樓巿下挫,大量負資產湧現,居屋銷售反應慘淡、逾半單位淪為「賣剩蔗」,是當年居屋無限期停建的主因。早前居屋申請超額認購倍數大減,引起外界關注置業階梯和私樓重疊問題,如今當局逆市倡增推資助置業盤,隨時再挑起存廢爭議。
此外,截至去年9月底公屋輪候冊仍有近22.9萬宗申請,一般申請平均輪候時間升至5.6年,政府更預計未來仍有「小的上升」。公屋輪候漫長的問題未解決,惟土地和房屋資源有限,政府如何考慮優次緩急,協助最有迫切住屋需要的人安居,應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