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反修例行動持續多月,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萴p同多名學者進行遊行現場調查,報告下周一在網上發布。他昨日在本報撰文時披露,7月14日沙田遊行當日,參加者認為「表達對警方處理示威手法不滿」是非常重要的比例首次超越撤回修例的訴求,而7月初的遊行已有逾八成受訪者認同,政府一意孤行時,抗爭者採取激烈行動可以理解。民陣召集人岑子杰認為,目前年輕人的行動是回應特首林鄭月娥的不作為,因此不少市民體諒、同情及理解抗爭者所為。 遊行現場調查 李立腄G警察成頭號抗議對象 李立葙L去兩月在本報多次撰文,提及聯同幾名學者進行遊行的現場調查,以科學方法找出這場運動的轉變,調查對象是參與「和理非(和平、理性、非暴力)遊行」的人士。他日前在本報撰文時表示,7月1日民陣遊行中,認為「要求全面撤回修例」是「非常重要」的比例,仍稍高於認為「表達對警方不滿」的比例;至7月14日沙田遊行,後者首次超越前者,比例更不斷攀升,至本月4日將軍澳和港島西區遊行中,兩者差距有約10個百分點,反映警察已取代逃犯條例本身,成為示威者的頭號抗議對象。 調查亦發現,贊成將這場運動焦點改為「關注警察濫權」的比例於7月27日元朗遊行時升至逾八成,當日遊行是7月21日元朗襲擊後舉行。李立葳{為,自7月中開始,批判警權及支援被捕者一直是當下運動的「最大公約數」,若政府不正視及回應警權和濫捕問題,民憤不會被平息,警民關係亦無法修復。 李立艉犍峇C一遊行數據,發現逾八成受訪者認同政府一意孤行的時候,抗爭者採取激烈行動可以理解,意味大眾確認激進行動的根源是政府的態度和做法。 岑子杰:林鄭無視和理非 觸發行動模式轉變 反修例行動自6月兩次民陣逾百萬人遊行後,引起社會甚至外國關注。民陣召集人岑子杰稱,6月9日103萬人上街後,政府發聲明堅持修例,觸發這場運動由人數上改變,變為行動模式的轉變,「最能代表這種改變是,有人7月1日在立法會寫上︰『是你教我和平遊行是沒用』,反映(示威者)並非不相信『和理非』,而是從結果論去看,林鄭月娥是無視『和理非』。」他續稱,林太一直無視市民訴求,因此即使市民覺得受這場運動影響,亦不會單單怪罪示威者。 明報記者 (反修例風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