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曾是民主派中堅的張炳良和湯家驊先後踏進建制,二人沒有忌諱,最近接受本報訪問談六四,兩人皆認為北京政府不應迴避處理六四事件。二人昔日是維會燭光晚會參加者,但現在各有考慮,只以自己方式去悼念。
1989年5月20日,8號風球高掛,時任匯點代主席、在城市理工學院任教的張炳良上街聲援北京民運。30年過去,他說自己作為「那一代人」,關心國家命運、支持國家改革開放,八九民運發生,令港人放棄在中英談判時獨善其身的態度,全面投入支援民運,將自己和中國的命運緊扣一起,「在心堣w回歸了中國」。見證六四一夜的逆轉,張形容「香港人全面失去方向」,對國家失望、懷疑。
原當港民主化階級矛盾
後憂西方藉港演變中國
前運輸及房屋局長張炳良前年離開政府,目前在教育大學擔任公共行政學研究講座教授,辦公室一角放了一個迷你的民主女神像。回想當年,他認為港人在中英前途談判、《基本法》起草過程中,只想維持香港生活方式不變;六四後,港人又再回到獨善其身狀態,發起「港人救港」運動,爭取居英權、移民,同時更多人支持香港「民主回歸」。
「民主回歸」是匯點在80年代初提出的主張,認為香港民主化的契機在終結殖民地之時。張炳良說六四事件前支持「民主回歸」的人是少數,而六四令港人擔心「今天北京,明日香港」,民情一夜改變,爭取民主潮流更強。
北京看待香港民主化的眼光,六四前後亦不一樣。張分析,北京此前視港人爭取民主的運動是香港內部問題、階級矛盾,但六四後,則認為香港民主派是要爭取中國民主。張說官員和建制派如今常把「外國勢力」掛在口邊,而北京當年認為八九民運有西方介入,至今仍擔心西方利用香港「和平演變」中國。
「倘沒六四 港或更早有普選」
收緊進入建制的門檻,是中共的回應。張炳良形容,中共對香港的政策十分務實,舉例信任足夠時,立法會內不需限制國籍,而六四的影響是限制立法會內非中國籍或有外國居留權的議員只可有20%。他甚至懷疑,沒有六四,香港的普選或許更早來臨。
張在訪問中提出對八九民運的當權者、學生領袖、知識分子的多個詰問,以史為鑑,他稱2014年佔領運動亦應有全面檢討,提醒「六四事件後中共對任何廣場式的行動都好敏感」。他強調,儘管六四後北京對香港多了憂慮,但認為北京「仍對香港人有信心不會反」,而對香港出現信心問題是近幾年的事,包括因香港冒起港獨、分離主義。
「未知真相 不知平反什麼」
30年前譴責暴行的人,部分人今日殊途變臉,張炳良說自己沒有變,六四是悲劇,他「不想回憶,未敢忘記」,但作為政治學者,不能只訴諸激情,接受訪問是希望對六四有全面的思考和反思。為何不要求「平反」,他答道「當你未知道真相,不知平反什麼,嗌口號當然可以,但嚴格來說不止要求平反,你要求知道當年發生何事」。對上一次出席支聯會六四晚會已是2000年左右的事,他今年也不會出席,希望有獨自沉思的時間。
六四事件在中港關係之中,張炳良說只是「某代人的結」,因為現時年輕人不認同中國,「又怎會是他們的結」。被問到如何告訴年輕人要認識六四,他沉默片刻,「的確要問對他們來說有何關係、為何要關心」,六四歷史對新一代來說印象模糊,正如今日與港人說南京大屠殺都沒反應一樣。他說,這是歷史發展的現實。
明報記者 何宛兒 李以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