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髮型、衣著、爽朗的言談,無一不顯露羅凱鈴(Judas)獨特的個性。Judas的派台歌《不一樣的我們》已於4月派台,意味她正式出道成為歌手。從街頭的全職busker到進軍樂壇;從翻唱經典到擁有自己的作品,Judas在追夢路上,不曾猶豫。
辭職前儲定錢給家用
「音樂是我從小到大的夢想,沒有改變過。」 Judas 11歲學鋼琴,為其接觸音樂的契機。自言過去性格內向怕羞的Judas,幸好從音樂中找到自信,「中三時第一次參加校內的歌唱比賽,在台上怯場,只唱了兩句就唱不下去,自然沒有入圍。第二年參加合唱,有人一起陪自己唱就沒有那麼緊張,還得到獎項,開始覺得在人前唱歌沒有那麼可怕」。之後她參加了各項校內外的歌唱比賽,從中磨練膽量和歌藝。如今Judas敢於拿茧畦L,在人來人往的街頭自彈自唱,展現歌聲與情感,是當年的自己無法想像的。
原任補習老師 縱喜歡非夢想
Judas在21歲決定成為全職busker。她本於一間補習社任職小學補習老師,「工作穩定,我很喜歡與小朋友相處,這是我喜歡的工作……但這不是我追求的夢想」。在辭去正職前,Judas已有busking(街頭表演)的經驗,「第一次是在天水圍的隧道,因為離屋企近,想茼酗偵簳くㄔi以很快回家。心情也有點緊張,所以唱了半小時就離開」。後來Judas的busking技藝也愈發熟練,往往不間斷地唱足三四小時,她自言一直以來的夢想是分享音樂,希望能全身投入其中,於是有了當全職busker的想法。
為了夢想,總要作出取捨,Judas借吳浩康《養傷》的歌詞形容那階段的自己:「懷念虓矰悜笑多漂亮/玩笑喜好至上」,她的取捨就是為了分享音樂,放棄已有的工作,但因為「喜好至上」,一切都感值得。「兼職去busking時,父母當然支持,覺得都不失為有意義的消遣,但要辭工全職當busker,(父母)就會擔心你收入不穩定。」為了令家人安心,Judas當補習老師時儲了一筆錢,除了供自己日常使費,也希望當全職busker後,即使收入有上有落,也能每月給家用。
「busking手停口停」提早霸位掙打賞
在開始busking前,Judas花了一年時間自學彈結他和練唱,每天練習3小時,一開始便投放了近8000元購置樂器、擴音器等器材。成為全職busker後,觀眾的打賞就是她唯一的收入來源,「挑選busking的地方和時間都要有策略,例如揀在隧道唱,環境自帶echo(回音),就不適宜唱太high(激昂)的歌」。她又說,逢星期一較少人會停下來看表演,要有心理準備被冷落,可能因為周末假期後大家都要上班上學,途人的心情不太好。
周一少人看 隧道忌唱太high
Judas會到隧道、火車站等地方演唱,她認為香港可供busking的地方不多,但busker卻愈來愈多,「有的busker是玩票性質,我卻是手停口停,所以要盡早去佔位,例如一般別人是晚上6點唱到9點,我就要提早4點到,但也是唱到9點」。
旺角西洋菜南街的行人專用區於2018年8月4日被「殺街」,此前是不少busker演出的地方,但Judas卻甚少到該處表演,原因是表演的人太多和站得太密,會互相干擾。身為從街頭busker成功出道做歌手的例子,Judas說不會放棄到街上唱歌,但對未來香港busking的風氣不無擔心:「香港busker的質素很參差,如果沒有足夠練習就走出去表演,就會影響大眾對busker的整體觀感……很無奈的是,我試過被其他busker無理指摘唱得不好,『搞壞個場』(指令該場地的觀眾流失),但我肯定自己唱得比對方好。」她也時時提醒自己要控制聲量,但還是會招來投訴,「被人趕(的情G)經常有,那麼就反省是不是自己的聲量太大,再調整」。
簽約出碟 「幸運是我」
2018年3月,Judas的街頭演出影片被網民上載到網上,引來眾多迴響,甚至被稱為「香港好聲音」。對此Judas連稱「不敢當」,亦不曾想過網上反應這麼好,「在決定當全職busker時,沒有想過前路如何,也不曾為自己設限,總之做下去就是了」。Judas引用葉德嫻《幸運是我》的歌詞「那媟|知/就是自己/原來是個幸運兒」形容一路以來的際遇,她笑稱現在的經理人公司邀請她簽約時,也曾懷疑是否騙案,「難以置信自己這麼幸運」。
在街頭時,Judas大多翻唱舊歌,與經理人公司簽約後,她於2018年11月推出個人大碟《90+90》,即由「90後」的她翻唱1990年代的經典歌曲,她更難忘跟資深音樂人柳重言於街頭合作,由柳重言彈結他伴奏,她演唱對方創作的歌曲,如《單車》(原唱陳奕迅)、《償還》(原唱王菲)等。是次合作也令Judas堅定未來方向,希望成為創作歌手,以音樂感動別人。「我不是想單純展示聲線技巧,而是希望我的歌聲能感動人。曾有較年長的觀眾跟我說:『其實你的聲音不太能感動我,但你選的歌都能喚起我的回憶。而且你堅持音樂夢想的態度真的很難得,加油!』這番話真的很感動。」
◆個人裝備圖(圖)
.職業技能值(圖)
文:韓祺疇
圖:蘇智鑫、資料圖片
[明路—生涯規劃 第6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