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西版(溫哥華) - Ming Pao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圖片
(明報製圖)
放大
 

其他新聞
作戰攻略.卷四說話:談談處世態度
閱讀篇章:〈邊城棄瓦〉「尋找消失中的香港」——馬灣舊村
文言範文:多元化人物描寫——塑造形象 隱現深意 〈念奴嬌?赤壁懷古〉寫作分析下
潮看中化:虎毒真的不吃兒?
香港書獎:中國文化 立體呈現 李歐梵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港聞
 文憑試攻略(卷四)﹕試題玄機

【明報專訊】(括號為字詞出現次數)

1. 比較:「最」(36)、「更」(18)

逾半試題都有「最」或「更」的字眼,代表考生發言時必須展示比較意識,如選A、B、C餐,既要有個人選擇(留意選了A,也不用否定B和C);亦要提出「A比B、C好的原因」,這是很多考生沒法闡述的部分,解決方法是先找幾個「秤」(即比較方向),衡量選擇。

例:如果可以刪除人性的缺點,你會選擇哪一項?

貪心 懶惰 嫉妒

比較方向:

「人性缺點對社會的影響」

貪心:個人重物欲、難知足,或會貪污犯法,破壞社會廉潔

懶惰:人們不願工作,減少社會勞動力

嫉妒:覺得別人較優勝,陷入失落,若人人如此,社會快樂度下降

論據:衡量影響的嚴重性

破壞社會廉潔:

非洲津巴布韋政府貪污嚴重,由「非洲糧倉」變成貧窮國家

減少社會勞動力:

機械可逐步滿足人力資源需求,如「無人超市」,人們不工作未必影響社會運作

社會快樂度下降:

嫉妒源於對現G的不滿,轉化為動力,可使人進步。馬雲於自傳提到剛創業時,曾與比爾·蓋茲、李嘉誠等比較,鞭策自己,最後成為中國首富

論證:懶惰減少勞動力,但可由機械補足;嫉妒可變為上進動力、改善個人、造福社會;貪心帶來的貪污卻百害而無一利

結論:由於貪污對社會「有破壞無建設」,負面影響亦難以修補,所以應刪去「貪心」的缺點

2. 最常見:「試談談你的說法」(38)

試題出現最頻密的字眼為「試談談你的說法」,即是溝通題,旨在交流意見,考生較懼怕的共識題與評論題各出現10次。不過,不論題型如何轉變,謹記口試是討論,而非辯論,忌雄辯滔滔、發言只為駁倒對手;亦非演講,勿發言過長,奪去他人發言機會。上乘討論是考生對題目展現多角度與深層次的理解,亦能與其他人交流意見,互相啟發;共識題要展示欲與人達成共識的傾向,但非必須達到共識,毋須勉強轉變立場;評論以展示鮮明立場為佳。每組不是只能誕生一個5**考生,考生之間應為合作伙伴,而非敵人。

3. 討論對象:

「學生」(13)、「青少年」(8)、「年輕人」(7)

考評局明言口試取材以貼近考生生活為原則,所以討論對象很多時都是「學生」、「青少年」與「年輕人」,三者合共出現的次數佔逾四分一的試題。然而,考生卻未必全面了解自我與同儕,如2017年考評報告曾指出考生多認為青少年必然是魯莽。走出負面框框,青少年亦有很多可貴的特質值得討論:

關心社會:近年參加社會運動不乏學生臉孔,如周庭、羅冠聰、黃之鋒等

重視環保:本地大學生開設「綠惜超市」,專門出售將會或已過「最佳食用日期」的食材,減少浪費

純真熱情:梁焯霖盼社會重拾人情味,所以推行「每日與陌生人聊天」計劃,將經歷於臉書「陌樂偈」分享

4. 題材:「香港」(20*)、「社會」(15)

社會現象亦是其中一個擬題方向,試題明言「香港」或「社會」有35次,所以考生宜多留意社會時事,便可避免2017年考評報告指出考生多只舉關愛座、李慧詩、曹星如事例的問題,幫助突圍而出。考生若想短時間掌握過去的重要新聞,不妨上網搜尋「十大新聞回顧」。本地多間媒體都於年底製作時事節目報道,方便考生初步掌握新聞事件的脈絡,融入討論。

5. 聯想題:象徵(6)、比喻(3)

象徵、比喻屬於試題「常客」,如閱讀卷有「跑道」、「橋」,作文卷有「陽光與陰影」、「孩子並非等待被填滿的瓶子,而是盼望化作火焰」等,說話卷亦出過9條聯想題目,如2017年問「哪個標點符號最能象徵社會」、「釣魚或長跑更貼切比喻追求學問」等,考生發言易穿鑿附會,因為他們只顧思考標點符號(喻體)怎樣跟社會(本體)牽上關係,但沒花時間深思社會(本體)的特點。較理想處理題目的次序應為:

思考本體的特點:香港充斥政治、社會等問題

細想喻體的特點:感嘆號表示驚訝,省略號表現說話斷斷續續的情態,問號即疑問

說明兩者的關係:問號最能表達個人對社會的看法,「我眼中的香港問題紛爭不斷,卻欠缺解決方法,就像問號,內心充滿疑問」

整合相關例子:如香港樓價高企、學童自殺不斷、一地兩檢爭拗頻仍等,大眾都關心問題,然而政府、民間團體都束手無策

6. 文化題:孝(5)

文化題蘊含不同元素,如下:

古語:「見未真,勿輕言」或「見人惡,即內省」較能提醒青少年上網的態度

成語:「破釜沉舟」和「臥薪嘗膽」哪個故事,更能啟發年輕人

文化象徵:梅、菊或竹,最能象徵君子

中國傳統現象:評論送禮回禮傳統是否不合時宜

當中較常見的題材為「孝」,曾出現5次。2017年「滌親溺器」、2014年「扇枕溫蓆」與「臥冰求鯉」都出自《二十四孝》。很多孝的傳統都值得深思有否過時,如「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父親犯罪,孩子隱瞞,合情但不合法;「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子女須生兒育女,傳宗接代;「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子女捐贈器官是否不孝之舉等。

7. 考生表現:常犯毛病

(╳)未能清晰交代論點與例子的邏輯關係

(╳)背古語蔚然成風,惟多引用錯誤

(╳)引用例子類同

(╳)套語充斥,如「我與你的意見不謀而合」

(╳)搶佔發言,互不相讓

*「香港」:有2條試題簡稱為「港」亦計算在內(2015年「旅客來港」、2013年「來港交流」)

■10分鐘準備時間流程

(1) 利用思維十式拆題 → (2) 為正反立場準備論點、論據 → (3) 比較哪一方理據較充足後,最後才決定立場

◆重溫思維十式

(「思維十式」詳見288期,2017年12月15日刊)

1 慎選字眼下定義

審題重要,但不代表所有字眼都要下定義,如「社區」、「青少年」、「市民」等,因為無助拓闊討論角度。

2 揪出「假矛盾」

部分選擇題的選項或可並存,如「青少年需要更多幫助或磨練」,幫助帶來工作實習,但實習亦是磨練,並不存在矛盾。

3 常遇選擇題

發言時須兼論所有選擇,即說出「A比B、C更可貴」的原因。注意「最」字,選好立場後,毋須完全否定其他選擇。

4 避選「絕對陳述」

「最」、「沒有價值」等字眼屬於「絕對陳述」,盡量避選,如「圖書館沒有價值」,因為現實有太多駁例,易被推翻立場。

5 提出論點背後原則

有選擇題表面討論活動,實則討論社會問題,如「為讓港人反思現在的生活方式,應提倡無手機日、素食日或無私家車日?」,3種活動代表3種社會問題,如拒絕社交、飲食失衡或空氣污染。考生宜先指出港人常面對的問題,再以此為選擇活動的原則,展示討論深度。

6 留意題目對象

留意討論重點,如評論「大眾多未能接受年輕人刺青的情G」,重點是「社會現象」,考生不必分享個人對刺青的喜惡。

7 避為題目增設條件

如評論「外國政府以現金獎勵成功戒煙者的做法」,考生應集中討論做法的原因與成效,忌生枝節,如問「萬一戒煙者再抽煙,應怎樣處理」。

8 掘出題目深層意義

象徵題多考核考生的價值觀,如「水、土、木三選一以象徵父母」,大家應先思考本體(父母)的意義,後想喻體(水、土、木)特點,最後才決定立場。

9 普遍現象 vs. 個別情G

若評論整容潮流,考生或傾向否定人工美,惟若能兼論特殊情G,或可獲加分,如「馬尼拉人質事件堙A有倖存者因中槍而破相。這個情G下,整容便值得支持」。

10 考慮普遍價值

決定立場前,應多考慮實G。如問「中國送禮傳統是否不合時宜」,考生想到現在新年、婚宴等場合人們仍常送禮,便能判定若持否定立場,較易有發揮。

◆首輪發言任務

(1) 界定題目

(2) 提出個人立場,如同意/不同意、優次等

(3) 提出論點

(4) 建議討論方向

整理:蔡康琪

顧問教師:陳志堅老師

[語文同樂 第300期]

 
 
今日相關新聞
文憑試攻略(卷四)﹕數據看卷四
文憑試攻略(卷四)﹕試題玄機
文憑試攻略(卷四)﹕模擬題目
[顯示全部題目]



引用明報

引用明報(加拿大)內容收費準則:(包括:報章,各類附刊,數碼及任何名下之內容)

文字:每100字(含標點符號) 30元
特別內容如獨家新聞,名家約稿等另按情況收費

圖片:每張50元
獨家,合成圖片,圖樣設計另議。

凡未於收費表列明之項目而屬明報(加拿大)內容者,引用者請先行查詢收費。

舉報剽竊內容獎勵辦法:

凡舉報可能剽竊明報(加拿大)內容者,若有關舉報能成功令明報(加拿大)追討有關費用,在扣除追討費用後,舉報者可獲有關金額的15%作為酬勞。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