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社區組織協會(SoCO)主任何喜華過去總是走到最前:反對還原公安法、上街為無證母親爭取居留、為港人內地子女來港團聚賣力,數十年未言倦。他慨嘆本港人權狀G多年來未見改善,回歸20載,何喜華更覺得本港人權意識倒退,港人大多從自身利益出發,冀日後多做人心的工作,擴闊港人胸襟。
明報記者 曾映妹
現年63歲的何喜華出身富裕家庭,年輕時見到窮困工人受壓榨,觸動其憐憫之心,中三便輟學離家出走,自此名字與弱勢社群連在一起。1980年代初加入SoCO後,何喜華多年來幫基層市民爭取應有的福利,包括居港權、無證童在港接受教育、居住環境及言論自由等。1997年替「小人蛇」爭居留權時,他被批評鼓勵偷渡;1999年居港權訴訟,更觸發本港首次提請人大釋法。多年為草根階層奔波,何喜華1997年香港回歸時,獲美國《時代》周刊選為香港最具影響力的25人之一,與首富李嘉誠等人齊名,回歸後亦獲頒銅紫荊星章;然而跟隨他的是源源不絕的指罵,更曾接恐嚇電話揚言要斬死他。
「最具影響力又如何?20年後好多人都退下來,有的已經離世……」翻開舊雜誌細數那25個人物的故事,何喜華感慨歲月不饒人,惟談起本港人權,他仍激動說﹕「回歸以來,香港的居住環境依然差,而且更差,居住權都成問題,點會有進步?」扶貧助弱及改善房屋問題,是他多年堅持的目標,惟本港樓價持續高企,輪候公屋的人與日俱增。
心痛港人對新移民帶歧視眼光
教他更心痛的是近年港人對內地新移民帶歧視眼光,甚至有人打正旗號將人分等級、主張港人優先、本土優先,「這是什麼心態?新移民不是人?」他批評港人視野狹窄,人權意識薄弱,「平時對身邊、對國際的事不聞不問,當知道要在其寓所附近發展老人院或戒毒所,涉及自身利益時就會講人權,出來反對」。
何喜華認為,本港的人權狀G,在體制上變化不太,但港人的價值觀卻愈來愈自我中心,「意見不合動輒就人肉搜尋,以『起底』作威脅;網上欺凌是嚴重侵犯當事人的私隱和言論自由」。他認為人人生而平等,包括無懼表達意見的權利,「香港人的人權好自我,忽視他人的權利,集中在個人利益,人權不是這樣,忽略應有的惻隱之心和大愛精神」。
「內地人對人權的意識較港人開放」
近年常返內地協助國際非政府機構(NGO)推展服務工作的何喜華說,內地人對人權的意識較港人開放,舉例指「內地去年有一大學取消社工系,結果很多學生寫文發表意見,內容主要從社工系的人民價值觀、受益者的立場出發,而非談自身利益,擔心失業等」;當校規有不合理修訂時,舊生會以行為藝術回校表達意見,為在校的師弟妹爭取福利,「內地仍是一個極權政府,人權有好大的進步空間,但至少他們對人權的看法不是只集中於自我,這一點比香港進步」。
回歸20載,何喜華覺得本港人權意識倒退,他亦有責任「以前經常跑到最前,忽略了人心的工作,所以人的價值觀變得自我」,故盼日後多做人心工作,改善情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