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埵瘨﹛R摸索前路 最緊要知錯
【明報專訊】近年政府大力提倡生涯規劃,希望中學生為未來升學及就業做好準備,可你我在這個年紀還是懵懵懂懂,別說將來,明天也未必有計劃。以人才培訓為業的馬志光,大學畢業後職途亦非一帆風順,尋尋覓覓了數年才找到志向,在自身和他人的就業經驗和規劃當中發現,摸索前程,最重要知「錯」能改。
“ 馬志光,工業及組織心理學家,香港大學社會科學院心理學系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工業及組織心理學哲學碩士,曾任職於跨國企業及專上學院客席講師,4年前開設顧問公司,專注企業人才發展及培訓工作。”
◆首看興趣長處 其次掌握行情
馬志光在港大社會科學院畢業後,在一間令人趨之若鶩的跨國市場調查公司度過3個寒暑,曾被派往廣州工作一年,卻發覺自己終究不喜歡數字。另覓出路時,受其中一個僱主的經歷啟發,選擇轉投人才發展及培訓行業。輾轉在幾間公司任職3年,卻發覺相關知識不足,將近而立之年辭去工作,用兩年攻讀碩士課程。再戰職場8年後,以「老闆」的身分為事業開新一頁,可謂「尋尋覓覓」。
早作準備 知己知彼
這4年間,以一己所學,加上自身經驗,幫助學生以至職場上的人找到自己的方向。他曾在中學教授學生面試及職業選擇的技巧:「首先要看自己喜歡什麼,例如喜歡對人還是對事為主的工作;第二是長處,才可發揮自己的優勢;最後是資訊,即掌握行業的行情。」他又認為,在學時期已需要接觸這些資訊,為學生帶來一些「刺激」,把職場的點滴滲透在日常生活中,才不會脫節。
可是,有準備並不代表人生要按茯J定的路線、不太合適也「硬蚗Y皮」而行。「我在為客人做career planning(職業輔導)的時候,曾有律師原本有志開畫廊,修讀法律只是為了別人的眼光」。他的工作是在這些轉捩點提供建議,「有些人會覺得自己已經在某個行業投入了許多年,離開的話會『浪費』,我們會先評估風險,才看是否需要re-design(重整)路向」。他形容這是一種嚮導的工作,探索人的不同可能。
接觸、面試 都可訓練
要做到以上種種,自然要觀人於微,但這除了性格使然外,也是可以學的:「例如在肢體語言方面,我們會用open posture(開放式姿態)而不會翹起雙手,否則會顯得不自然。握手也是可以練的,這在與人建立關係是十分重要的。」他即場示範握手的方法,要有適當力度,不要左顧右盼,要同時與對方保持眼神接觸,以顯得大方自信。「我們也會透過mirror(如鏡般反映)對方的動作帶出親和感。」他指出,人與人對話時,傾向在視覺、語言及聲線上模仿對方,例如與語速較急的人對話時,我們的語速也會不自覺地加快。
不論是訓練學生面試技巧,還是培訓老師,他強調做足準備的重要:「這會令自己安心,會有一種自我肯定。」例如在工作面試中,「如果我想進入某間零售業的公司,我會親身到店舖感受它的文化,在面試中提及這些自身經驗,或提供一些建議,顯示你比其他人多做一點,令面試官留下深刻印象」。面試前難免緊張,他建議先深呼吸,令肌肉放鬆,便令人不易由你的微表情(非常短暫的面部表情)中看出你的緊張。
學習專注 學習自處
「一蟹不如一蟹」的感覺,歷代皆然。以人才培訓為業的馬志光說:「現時年輕一代在資訊科技方面,學得比較快,也會大膽嘗試,願意學習。面對陌生人時,可能比較保守,不知道說什麼才好,但這也是正常的」。他給年輕人的忠告是要培養soft skills(軟性技能),懂得學習、學習專注,並學會自處,「也要有高的AQ(Adversity Quotient,逆境商數)及樂觀感,人生充滿起伏,要把逆境視為禮物,在鍛煉中成長」。
◆什麼是工業及組織心理學?
工業及組織心理學,又稱工商心理學,是應用心理學的一種,學習如何在工作環境中應用心理學的知識,以管理有關組織,包括人才招聘及選拔、發展及培訓、工作表現評估、推動力及團隊動力等。香港中文大學及香港公開大學均有開辦相關課程。
文:鄒靖儀
圖:林俊源、受訪者提供
《語文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