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要點﹕何為
【明報專訊】在先秦漢語中,動詞(V)和介詞(P)的賓語(O)如果是代詞,而且用在否定句和疑問句中,則該代詞賓語(O)往往移置於動詞(V)、介詞(P)之前,組成「O+V/P」語序(請參拙稿〈寬宏豁達的孔子〉,載2014年10月24日《明報》本欄)。因此,「何為」(「何」為疑問代詞)就是「為何」的倒裝,有兩個用法:
(1)「何為」用在動詞前面作狀語(即動詞或形容詞的修飾語),表詢問或反問,相當於「為什麼」、「怎麼會/能」等,其中「為」([粵]音衛)為介詞,表「為了」等義。例如,本篇「何為無人?」、「然則子何為使乎?」的「何為」,前者相當於「怎麼會/能」,表反問;後者相當於「為什麼」,表疑問。
(2)「何為」作謂語(即主謂結構中主語以外的部分,如「我做作業」的「做作業」),其中「為」([粵]音維)是動詞,表「做」、「幹」等義。「何為」即「做/幹什麼」。例如:公汗出惕然,晏子曰:「君何為者也?」公曰:「吾探雀鷇([粵]音扣),鷇弱,故反之。」(《晏子春秋?內篇雜上》)——齊景公滿頭大汗,露出惶恐的樣子,晏子說:「聖上剛才幹什麼事情去了?」齊景公說:「我探取待哺的幼雀,(見)牠身體虛弱,所以就將牠放回雀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