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肚情感學:留住溫度、濃度與味道——記憶中的飲飲食食

[2025.02.19] 發表
紅蘿蔔蛋糕由紅蘿蔔混入麵糊製成,糕面會塗上忌廉芝士製成的白色糖霜。
南酸棗是原生落葉樹,果實為野生動物糧食,亦可入藥,可行氣活血。中式小食南酸棗糕味道特別,入口先酸後甜。

【明報專訊】飲食從古至今,被寄予多種感情,睹物思人,聞香回想,嘗味抒情,經過的人事不同,體會逐漸萌芽發酵,組合五味雜陳的獨有故事。腦海將人事變成食材,憑記憶和情感再煮一遍,今天的鹹,烤出明天的辣;當年的酸,醞釀當下的甜,加上經歷堆疊、記憶剝離,同樣的食材,隨時烹調出變幻的菜式。自購的飲食有心,外來的飲食有意,「外來」意味有「接受」的過程,通過飲食了解關係,思索一番,或者能夠引發一些意想不到的發展。

用思念焗出紅蘿蔔蛋糕

飲食於朋友圈中時常出現,節日交換朱古力,生日送贈蛋糕,出遊帶回各款鹹甜手信,還有大大小小的團聚和紀念日,飲食都穩佔重要位置。面對朋友,認識各自的飲食喜好和文化,傾偈圍坐,啖菜吃肉,如果加上親手煮製,就有更大機會擴充自己的飲食字典。

朋友招待,吃出滋味,當然可以多吃,有剩有餘,不妨提出打包取走,絕對是對朋友烹飪技巧的肯定。愛吃就想多吃,總不能每次都倚仗朋友出心出力,自學自煮,是隨時滿足腸胃的最好方法。〈紅蘿蔔蛋糕〉的作者蔡珠兒,有同樣經歷,朋友家中嘗過美味,取走的不是食物,而是食譜,文中寫到:

食譜是P給我的。有天去她家玩,她剛烤好一大盤紅蘿蔔蛋糕,肉質厚實濃郁,充滿乾果香,熱情撲拙有田園風味,不像一般的粗淡甜膩。我向P學了做法,回家後興致勃勃做起來,初學上手躊躇志滿,一連烤了幾次,沉浸在穠麗的甜香堙C

由朋友到自己,從飲食到焗製,是外在接受轉化到內在自主的過程,而當中的契機是飲食,實質的媒介是紅蘿蔔蛋糕。這種轉化帶來重要意義,是經驗的累積,是技術的提升,是局限的打破。煮食對某些人來說,不單展現興趣,也能通過依循步驟,接觸食材,化零為整,得到滿足感和樂趣,蔡珠兒如此記述:

天氣涼下來,想烤個紅蘿蔔蛋糕。拿出雞蛋、紅蘿蔔,秤了奶油,量了紅糖和自發麵粉,倒出核桃和葡萄乾,切了一個橙子,剝出半條香草莢。還沒動手,色香已悄然在廚房流溢,甜點總是讓人快樂。

除卻烹飪課和協作煮食,煮食的時空完全屬於自己,食材作伴,專心致志,感觀變得敏銳非常。烹煮與飲食的力量,不會隨煮完、吃完而斷然消失,反而會跟隨飲食的名稱和味道,延伸出回憶、思考和情感,或多或少,或深或淺,或明或暗,或甜或苦,或喜或悲,或肯定,或反轉,隨想隨心,有時堅實如石,有時飄忽如雲。紅蘿蔔蛋糕對蔡珠兒來說,是食物,有食譜,更有自己專屬的故事:

然而有種酸苦,涔涔從心底滲出。做紅蘿蔔蛋糕,又讓我想起媽媽,雖然她從沒烤過任何糕點,這也不是我記憶堛漁a庭滋味,然而去年冬天嫣媽病逝後,我竟是靠茈式A熬過最困難的時光。

蔡珠兒靠焗製紅蘿蔔蛋糕,來緩解悲痛、治癒心靈,飲食從外到內,隱約串連起一些人事,變成建構人生、共度四季的重要元素。●

啖南酸棗糕的甜酸回憶

朋友間會送禮,親友一樣會互相贈物。應合時節,中秋舅父送月餅、新年姑媽送年糕;閒時碰面,外婆帶來家鄉米餅、表哥送遞生曬臘腸,通過親友思念,引發飲食影響,更多機會品嘗傳統味道,偶然也會發現一些新的飲食潮流和食材。

年少時筆者的生活沒有互聯網,更不要談網購,要吃什麼,很多時候要到店選購。喜歡的糕點是鄰近地區的名物,可以託親友「真帶貨」,一手交一手。再遠的特產,能寄的盡量寄,不能寄的,唯有待親友不知何年何月再來,隨行李帶上。以前坐飛機坐船,外出旅遊不易,親友帶來的難忘味道,吃過喝過,珍惜當下,轉為記憶,觸發幾乎遙不可及的期待。

年少有年少的好,同樣有年少的局限,其中一樣是選擇的自由,無論是吃什麼、吃多少、何時吃、怎樣吃,都有規限,無法自主,當然更難出去購物,出境選購簡直等同做夢。作家葉曉文也有相似經歷,回憶聚合於文章〈南酸棗〉,記錄如下:

小時候,每逢親友到深圳「北上購物」,總拜託他們買一種叫「南酸棗糕」的零食;封面印有仿迪士尼的山寨版「泰山」卡通公仔,內堿O獨立包裝,打開小袋,是兩小塊薄片狀的蜜餞。它以南酸棗為主要原料,麥芽糖為輔料,吃起來甜蜜可口,每次到深圳必須要買。

南酸棗糕現仍有售,包裝與棗糕的形和色,都跟葉曉文描寫的一樣。記憶猶新,因為喜愛,食物觸發拜託與帶回的循環,感情在甜蜜之間,親友無形中變成片段的重要角色。

飲食串連人事,構成記憶點滴,有待回味,有待發展。葉曉文專精耕種,由飲食往事引伸到植物探查,舊事不妨重提,新事有所依據,文章接續延伸:

翻看植物誌,得知南酸棗屬落葉喬木,高可達二十米,樹蔭茂密,橫向根系發達。它到底長什麼樣子?訪過城門水塘菠蘿壩自然教育徑,一切謎底便解開了。城門水塘一帶有數量極多的猴子,漁護署在山頭種植三十萬棵樹,包括猴子喜愛的果樹如楊梅、嶺南山竹子和餘甘子等,當中也有不少南酸棗樹。

舊事有深根,新事有養分,資料參閱、植物觀察,南酸棗樹是現在的,葉曉文脫離往昔,展現出更多自我,用文字記載所見所聞。飲食、人物、情感,其實一直都在,只待何時,化作滋養自己的養分,同時不禁期待,從外而來的種種驚喜。

■蕭欣浩 - 「蕭博士文化工作室」創辦人、大學講師、作家,曾任法國餐廳廚師。專研語言文字、飲食文學及文化,著有《解構滋味:香港飲食文學與文化研究論集》、《流動香港飲食誌》和《屋h尋味記》

文:蕭欣浩

圖:demaerre@iStockphoto、資料圖片、網上圖片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755期]

更多教育
超譯中文:細嚼年糕有「餅」味?——古今詞義大不同
【明報專訊】吃年糕是農曆新年傳統習俗,取其諧音,年糕寓意「步步高陞」,意頭甚好。它可煎可蒸,還可煮成上湯年糕。提起湯年糕,筆者想起在日本度歲... 詳情
乜乜物物:不要想像一頭粉紅色大象——陳春成〈夜晚的潛水艇〉
【明報專訊】讀完標題,你腦中可有浮現一頭粉紅色的大象?這是一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目的是探討腦部的運作方式,後來啟發了不同層面的延伸應用。不過... 詳情
Talk of the town:Land Requisition Proposal Affects Flower Farms
【明報專訊】Due to the development plan of San Tin Technopole (新田科技城), the g... 詳情
Talk of the town:Agriculture in Hong Kong
【明報專訊】The government has announced a proposal for land requisition at ... 詳情
【明報專訊】■Gear up 1. False 2. breathtaking 3. cultivation (Cr...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5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Chief Executive Officer: Ka Ming Lui | Executive Chief Editor: Richard Kwok Kai Ng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5377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