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病癒後攻讀公共衛生 王倩雯冀大數據改善康健系統
【明報專訊】首次參選區議會直選並當選的中西區區議員王倩雯,早在地區服務逾10年,她說求學時的一場大病,令她決心攻讀公共衛生政策博士及投身社區服務。王倩雯希望將數據分析的專業帶入區議會,有別於傳統政黨常做的民意調查,她可提供一個系統化、數據化,以及更專業的研究讓政府參考,亦認為建立數據分析模型、收集慢性病等數據,可配合地區康健站及公私營協作計劃,減少公營醫療系統負擔。
被問及參選原因,王倩雯說因為很想用自己公共政策研究的知識,幫助不同階層的市民,定期收集他們就不同議題的意見,向區議會、立法會和政府反映。她認為其專業背景是勝選的原因之一,當區居民看重的不僅是她無政黨背景,更是她政策研究的背景,「因為齋講是無用的,輿論可以做,但(以輿論)向政府講是不成氣候,因為不能告訴政府,究竟有多少人需要什麼,倒不如做一份很數據化的東西給政府看,你(政府)會不會考慮,政府亦可以節省找顧問公司做研究」。
曾任職衛署 感政府社區連接不足
新冠疫情期間任職衛生署的經歷,是王倩雯參選的另一原因。她稱,疫情期間看到政府使用的數據分析系統有改進空間,遂與同事開發新系統,其後在第五波疫情派上用場,投入檢測數據便可篩查陽性個案、追蹤流入社區的患者等。改善系統的過程中,她有感政府與社區連接不足,毅然選擇在社區「補位」,「不要讓市民在外呆等,也沒有找到可以求救的人」。
曾失明悟人生意義 立志服務社區
翻查她擔任過的地區組織及公職,至少也有10個,現在又要兼任區議員,會否有想過放棄部分公職?她說,每日需長時間工作一定會累,但過去的經歷令她沒有放棄,希望堅持下去。她說早在中學時期已接觸地區服務,而大學時一場大病,更成為她多年堅持的原因。當年腦部突然罹患不明疾病,左眼一度失明,需入院臥H3個月,痊癒後有感生命有限,要做有意義的事,遂決定要繼續服務地區,又因數據分析較少人選修,但她認為課程內容會對社會有貢獻,因此報讀。
她希望透過其親身經歷和專業,改善地區康健系統。她認為數據分析模型可協助篩查地區康健問題,舉例現時地區康健中心尚未建成,只有地區康健站,她希望透過地區收集資料,再和相關政府部門溝通,以推動該區的地區康健中心加快成立。
明報記者 劉思昆
(新任區議員系列.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