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症室收費研按分流加減 醫生憂增醫患爭拗
【明報專訊】本報日前報道政府研究公院急症室加費,醫衛局長盧寵茂稱整體醫療開支需以「用者自付」方式承擔,檢討急症室收費方向非「一刀切」加價,而是「可加可減」,最緊急兩類病人收費可低於現時的180元,確保「零等待」,次緊急及非緊急病人則可增至接近家庭醫生水平。有病人組織質疑緊急病人已「零等待」,收費加減亦無分別,調整收費要慎重考慮出發點。公院急症室醫生李福基憂慮增加醫患矛盾,輕則與病人爭拗拖慢服務進度,嚴重可引致暴力事件。
學者反對劃級 指致緊急者卻步
港大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貝大為稱,反對以成本為由將急症室收費劃級,以往文獻顯示使用類似模式收費,病人不懂分辨何謂緊急,會令緊急病人特別是心臟病發者擔心需付較高收費而卻步,嚴重影響健康。
盧寵茂接受傳媒訪問時提到,本港面對人手及醫療資源等問題,公營醫療收費多年未調整,從成本考慮已「脫節」,將針對濫用較嚴重,或收費與成本差距較大的服務調整,包括急症室、普通科及專科門診和住院收費,舉例專科門診每款藥物不論處方多少日,劃一收費15元是不合理。
盧引述前線醫護稱有病人因「生暗瘡」、「腳痕」等求診急症室,若因收費太低引起濫用,或加劇急症室醫生流失,冀透過加費讓病人明白急症室並非用作處理輕症。
危殆者已「零等待」 危急者同達標
政府目標第一類病人(危殆)100%「零等待」,第二類病人(危急)95%個案輪候不多於15分鐘。數據顯示,過去5個年度第一及第二類病人輪候時間達標,第二類平均輪候7至8分鐘,介乎95%至98%輪候不多於15分鐘。至於第三類病人(緊急),政府目標90%個案輪候不多於30分鐘,除了財政預算案提及2022/23年度(修訂預算)達標,前4個年度介乎72%至80%(見表)。
林志釉:應反思為何市民久等仍去急症
香港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於港台《千禧年代》表示,最緊急兩類病人有實際需要,急症室有責任醫治,質疑減費意義何在,且他們基本上已「零等待」,其他類別病人加費與否亦無影響。林質疑「腳痕」等例子非常極端,且第四及第五類病人輪候漫長已「抵消」濫用,強調不能動輒透過加費而拒絕病人取得醫療服務,「應反思為何市民等這麼久仍要去急症室」。
立法會醫衛界議員林哲玄稱分流護士承擔釐定收費責任並不公道,恐引起爭議,「為何要將護士變成磨心?」林稱政府已資助大部分公營醫療成本,「既然收回來的費用只是九牛一毛,你1條毛、3條毛和10條毛都是無意思」,重點是引導市民使用合適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