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手記:深圳風格 /文:尚東美
【明報專訊】「不好意思打擾了,請問你明天可不可以提早半小時來到?」記者上月初到深圳約訪香港中文大學在深圳的各間機構,卻遇上「500年一遇」的罕見暴雨,採訪日期一延再延,終於約到某教授訪問,不料前一晚10點多收到秘書的上述信息。
「我們也是晚上剛接到通知,河套的領導想與教授座談。」這位秘書十分抱歉,態度也非常誠懇。但當天由廣州往深圳的高鐵已經爆滿,無法改簽更早的班次,惟有寄望從高鐵站到河套的道路不要塞車,才有可能提早到達。緊趕慢趕,記者還是提前15分鐘與教授見到面,採訪完成後他就趕赴政府的座談會了。
不僅是這位秘書,香港中文大學的多名工作人員不約而同透露,來深圳最大的經驗是要適應「深圳風格」。在香港,若政府想約教授至少要提前兩周,但深圳的領導前一天夜晚通知,第二天上午就要見到。不僅如此,深圳方面有時通知要交一份報告,限期兩日內就要交出來,但作為正式文件,報告一般要交回大學審批,確認無誤後才可上交,整個流程肯定不止兩日。
於是乎他們也摸索出一套應對方法,憑經驗大概知道內地政府哪個月份、或是哪個季度尾會要求交報告,就先擬定一份草稿,提前走完大學內部審批流程,一旦接到通知就可上交,這樣兩邊規矩都能符合。更重要的是,這樣多年下來培養了一班既了解香港、又熟悉內地的行政人員團隊,未來在大灣區要再開新機構,他們將能迅速搭建新班底。
文:尚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