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副行長批企業頻密加價令通脹高過預期趨勢仍持續
【明報專訊】加拿大央行持續地加息行動,已經讓不少加拿大人的生活陷入困苦之中,但加息要達到的目的卻始終未能實現。為此央行副行長文森特(Nicolas Vincent)表示,企業提價的頻率仍高於疫情前,這導致通脹高於預期。
文森特周二向滿地可大都會商會發表的演講中發表了上述言論。他表示,價格上漲幅度比正常情況更大,而且比疫情之前更頻繁,這一趨勢一直持續存在。「我們認為,國內外企業的這種行為與我們所看到的強於預期的通脹密切相關。」
6月份的年度通脹率降至2.8%,但在8月又反彈至4%,經濟學家預計要達到央行2%的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文森特指出,平時提價過於頻繁可能會給企業帶來高昂的成本,並且可能會激怒客戶。但他也表示,成本上升和需求強勁可能正在改變企業的計算方式,在動盪的經濟環境中更容易提高價格。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能會預計企業會進行更大規模、更頻繁的價格調整。這可能是央行目前正使用的模型,未能完全捕捉近期供需失衡對通脹影響的部分原因。最常用的模型並不是為了捕捉企業行為的變化而建立的。」
儘管自今年年初以來,企業的定價行為已逐漸接近正常,但副行長表示進展緩慢。BMO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波特(Douglas Porter)表示,討論企業定價就像在談論價格上漲的結果,而不是原因。「對我來說,你必須問,企業定價行為如何以及為何發生變化?答案相當明顯:需求遠遠超過供應,為了調整定價政策,我們需要縮小這一差距。」
但經濟學家史丹佛(Jim Stanford)長期以來一直將通貨膨脹的上升歸因於企業的高利潤。他很高興看到,加拿大央行開始討論企業在通脹高企中所扮演的角色。「定價是通貨膨脹的一個獨立且重要的決定因素。」
疫情過後,許多企業的高額利潤受到廣泛關注,有些人質疑高通脹時期利潤成長的公平性。聯邦新民主黨尤其批評這些高利潤,指責企業造成高通脹,並呼籲聯邦政府實施暴利稅。
與此同時,執政的自由黨也針對價格上漲問題,點名了該國主要連鎖超市,呼籲他們在感恩節之前提出穩定價格的計劃,否則將面臨後果。
央行最近的研究顯示,價格上漲與企業面臨的成本上漲密切相關。然而文森特指出,即使利潤率穩定,也意味茷戶將承擔更高的價格負擔。
這位副行長表示,最近關於定價行為可能對通脹產生影響的發現,正在促使加拿大央行重新思考其關於通脹推動因素的假設。「我們最近發現的影響不應被低估。它們迫使我們重新審視,我們在經濟模型中所做的一些假設,並質疑通貨膨脹與其驅動因素之間的關係。」
副行長文森特表示,勞動力和融資成本上升可能會繼續推高價格。同時不尋常的定價行為可能是「黏性的」。「即使許多因素發生變化,即便推動這些變化的因素已經消失,企業也可能會繼續進行更大規模、更頻繁的價格變動。」
他指出,這可能是由於新技術(即電子標籤)使漲價變得更加容易,而某些行業的整合可能會減輕競爭壓力,從而使提價變得更加容易。
「也許最大的風險是最近的定價行為可能會自我延續。如果你繼續期望你的供應商和競爭對手頻繁調整價格,你自己可能會更傾向於這樣做,從而形成反饋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