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媒介宇宙:歷史、藝術兩角度 觀賞文物更有趣
【明報專訊】北京、台北和香港均設故宮,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說,香港故宮跟其他兩館不同,展覽表達方式較為現代。對他而言,文物是歷史遺物,也是藝術品,從此兩角度觀賞,再配合展覽設計,觀賞文物時可更有趣。
策展過程=說故事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下稱香港故宮)共設7個專題展覽,以及2個特別展覽,吳志華形容策劃展覽有如「說故事」,構思想說什麼「故事」,然後思考「故事」內容細節,再設置相應文物。策展時他們最先考慮的是展覽主題,例如1號及2號展廳以歷史文化為主,展品橫跨較長歷史,帶出相關歷史文化主題;3號、4號及5號展廳以器物種類劃分,再按主題將展覽分成數部分,5號展廳展出的是工藝品,展廳內按設計、製作及使用方法劃分主題,展示相關工藝品,「這組合才能體現我們想說什麼故事……有故事,大家看完展覽才能有深印象」。
吳志華自己觀賞文物時,既從歷史出發,也從藝術角度欣賞,挑選展出文物的眼光及決定卻相對簡單直接。香港故宮展出的文物大多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惟新冠疫情肆虐期間,吳志華未能親赴北京故宮挑選展品,於是他便收集北京故宮所有的文物介紹刊物,「就像學校年刊一樣,介紹的都是最好的學生」,然後翻閱這些「花名冊」挑選文物,交由在北京的同事檢查文物的狀况,再送到香港故宮展出。決定了展覽主題、所展文物後,工作人員下一步是構思展廳設計、裝潢顏色,以及會否運用多媒體及數碼方式呈現展覽主題及故事。
香港故宮特色——用現代設計與古代文明對話
北京、台北及香港皆有故宮博物館,為突顯與其他兩所博物館的不同,香港故宮展覽要具有「香港特色」,傳統與現代元素並行,以現代設計概念與古代文明對話,吳志華說:「很多觀眾都去過北京和台北的故宮,可看到香港故宮的表達方式(跟前兩者)完全不同。你們一會兒可去參觀5號展廳,會發現(展覽)很現代,整個展廳黑漆漆的」。香港故宮大樓由本地著名建築師嚴迅奇操刀設計,他參考了中國傳統建築及藝術風格,再配合香港獨有的城市景觀而設計;館內設有中庭,可讓公眾面向西九海域稍作休憩。該處亦定期舉辦跨界音樂會,表演曲目跟展覽主題相關,視覺觀賞以外,觀眾也能從聽覺感受文物。
吳志華投入博物館行列逾30年,擔任香港故宮館長前,他曾任康文署副署長,負責管理康文署轄下的博物館、表演藝術場地、視覺藝術中心、圖書館等。他說香港故宮跟其他博物館不同,眼光應放在國家和國際,以中國視野展現國際眼光,如9號展廳以馬文化藝術為主題,展示百多件來自北京故宮與法國羅浮宮的文物,包括繪畫、雕塑、陶瓷等,以展品來了一場「中西對話」。
館長文物之選——枕頭
與吳志華會面前,陳炯希、陳上忻和閔巧兒先參觀3號展廳「凝土為器——故宮博物院珍藏陶瓷」,欣賞各款來自北京故宮的陶瓷品。國家一級文物、出自北宋時期的瓷器枕頭「定窰白釉孩兒枕」,是其中一件深得吳志華歡心的文物。他問3名女生:「孩兒枕是瓷器,放於現代,以枕頭而言(質地)太硬。這在古代真的是枕頭,還是純粹擺設裝飾?」陳炯希認為,古代孩兒枕該是供人睡覺墊頭用的枕頭,她說孩兒枕外觀是個小男孩伏臥於榻上,「古人睡在孩兒枕上,或可有小男孩陪着你的感覺」。
吳志華說,觀眾可透過孩兒枕研究古人是否跟現代人不同,較喜歡睡「硬枕頭」。孩兒枕是清代乾隆帝的收藏品之一,我們也能藉它思考為何古時皇帝會收藏孩兒枕,而非刻有龍、鳳等權力或吉祥象徵的枕頭。
■知多點
乾隆《御製詩》
孩兒枕是乾隆帝珍愛的收藏品之一,乾隆甚至為此題詩「伏猶曲四體,醒自瞪雙睛。憐爾供人寐,已恒寐不成」。他愛收藏,亦愛寫詩,其詩作集結成《御製詩》,其中詠瓷器的詩多達199首,大部分刻在其收藏的瓷器上。
■睇片
link.mingpao.com/77197.htm
文:方綺婷
圖:黃志東、資料圖片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語文同樂 第6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