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小時灌3公升恐致水中毒
運動飲水策略:慢、打底
今年夏天特別炎熱,經常汗流浹背,飲水不足,分分鐘有中暑危機,「見字飲水」相信是大家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不過,瘋狂灌水,亦未必健康,可引致俗稱「水中毒」的低血鈉症,出現頭痛、惡心、肌肉抽筋等不適。水要怎樣飲才算健康?行山、長跑等戶外活動,又有何飲水策略?
人體超過七成是水分,其中血液更高達九成由水分組成。血液中含有多種人體代謝不可缺少的礦物質,主要有鈉、鐵、鉀、鈣、鎂、鋅等,各有其獨特作用,其中鈉質負責維持細胞外液和酸鹼的平衡,亦是神經傳送和肌肉收縮的必需元素。腎臟負責過濾血液中的雜質,扮演調節體液和平衡電解質的角色,最後把多餘的體液變成尿液,排出體外。泌尿外科專科醫生張皓琬指,飲水幫助腎臟執行工作,但並非飲得愈多愈好,如果適得其反,有可能出現水中毒,在臨#上稱為「低血鈉症」。
狂灌水稀釋血鈉 尿液變透明
水中毒是指在短時間(如1至2小時)內,不斷大量飲水,如果在2小時飲用3至4公升(以世衛標準作參考:每天飲用超過5公升清水可導致水中毒),就會稀釋血液中鈉的含量,令血鈉值下降至不健康水平(見右表)。腎臟察覺到體內鈉水平偏低時,便會將鈉儲存起來,排出尿液顏色會較淡,甚至是透明。
張皓琬指出,水中毒經常發生在思覺失調、失智症、強迫症等精神患者身上,因為他們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因而持續地不停大量飲水;再加上服食藥物所產生的副作用,令他們覺得飲幾多水,仍然無法解渴。另一類高危人士則是持續運動多於1小時的人,如遠足、長跑等。過往各地曾發生水中毒事件,最經典是在2002年美國波士頓馬拉松比賽,有選手在距離終點線還有6公里時倒地,最後不治,死因是由於短時間內不停灌水,引致水中毒。其後有一項以近500名馬拉松參賽者為對象的研究,發現13%選手所攝取的水量,亦足以罹患水中毒。《香港急症醫學期刊》亦曾有類似病例報告,指有馬拉松選手在比賽期間狂灌超過30杯水(約8公升),遠超正常飲水指標,導致水中毒,需送院搶救。
前1天「儲水」 運動每1小時補水
運動期間大量出汗,必須補充足夠水分,但怎樣飲水才可避免水中毒?張皓琬認為,最理想的飲水策略是,運動前一天要均衡飲食及攝取充足水分,讓體內儲藏多種不同營養及水分,以供翌日消耗。運動當日,在展開活動前2小時,先飲500毫升水打底,運動期間,水要逐啖慢飲,不能只補水一次,每隔1小時補充500至600毫升水分。最好選擇運動飲品,它們除提供水分外,還包含其他重要礦物質,如鈣、鉀、鎂,以至小量碳水化合物,這些都是運動時流失的物質。如果只補充水分,體內可能會因缺乏其他營養要素而引致不適。張皓琬叮囑,時下不少人愛行山遠足,一行就幾小時,天氣炎熱,除小心中暑外,亦要緊記上述的飲水方法,以免引致水中毒。
平日飲水:每2小時逐啖飲1杯
平時該如何飲水?泌尿外科專科醫生張皓琬指出,每天飲8杯水是健康生活定律,但由於人人機能不同,每天飲水量要視乎年紀、體重、運動量而定。(見右圖)
別以為十分口喝時飲水便最適合,其實這想法大錯特錯,張解釋:「這個信號代表體內已缺乏0.5至1公升水(約身體重量的2%),這時才補水就為時已晚。
假設每日睡8小時,剩下活動時間16小時,較理想是每2小時飲1杯水。」因為缺水時,細胞會向身體各部分「抽水」,擾亂血液濃度,或會影響各器官運作。而之後才一次過狂灌水,身體接收到「太多水」的信號,為免影響電解質濃度,會將水分經尿液排走,不能有效補水。
飲水速度不宜太快,切忌「秒速」飲完一杯水,最好用約十幾分鐘一啖一啖飲完一杯水。飲水速度太快,會刺激腦部、喉嚨、腸道等多個部位的自我調節系統,並立即排走水分,稀釋血鈉濃度。相反慢慢飲,身體較易吸收也較解喝。然而每次只飲一口,或只濕一濕嘴唇,亦是不理想,因為難以計算實際的飲水分量。
翻煲水增雜質 不利健康
解答:泌尿外科專科醫生張皓琬
迷思1:老人家教落不要飲翻煲水,因為會致癌,是否屬實?
張:傳聞翻煲水會釋放有毒物質亞硝酸鹽,影響健康,甚至致癌。但不少實驗指出,食水中亞硝酸鹽含量極低,即使翻煲數十次,亞硝酸鹽含量因水分蒸發而提升,仍處於安全標準。
致癌之說雖屬無稽之談,但亦不建議大家飲翻煲水,原因是經過翻煲後,會增加水中雜質濃度,變相影響健康。再者該煲水已擺放多時,無法得知有否被污染。
湯水果汁代替水 適可而止
迷思2:每天飲8杯水,除了白開水外,可否包含其他飲料,如湯水、果汁、茶等?
張:8杯水中,最少有4至5杯白開水,其餘是其他飲料亦未嘗不可,但分量要適可而止。因飲太多湯水可能令身體攝取過多鈉質。茶含有利尿成分,飲太多會增加尿意。果汁則含糖,糖尿病人、長者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