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廣東多地日前暴雨連場後,近日艷陽高照,原本被水淹浸的廣州越秀區大佛寺南院一處考古現場,意外地曝露了百多件晚唐陶器。考古人員判斷,該批陶器和釉陶器很可能是運輸過程中殘損,從碼頭上岸後被發現並挑撿出來堆放於此,反映唐代的珠江北岸很可能就是現在的惠福西路一帶。 為配合大佛寺南院工程,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去年下半年,對工地建設範圍進行搶救考古勘探和發掘工作。據了解,挖掘面積約600平方米,考古發現唐、五代、宋、明、清時期文化遺存,清理磉墩、灰坑、水井、路面等遺蹟。該考古研究院副院長易西兵表示,今次的發現為研究晚唐五代,為廣州城市發展變遷提供了重要材料,「一堆陶器、幾處磚鋪路,足以看到1000多年的廣州城一角、1000多年前的老廣怎樣生活」。 近日曝光的古蹟文物,藏於挖掘區中心位置一個不規則的灰坑狀遺蹟。 據悉,該灰坑南北長8.5米、東西闊6.2米、殘深半米;坑內埋藏了包括壇、罐、碗、壺等,完整和殘缺的都有。 考古人員稱,能挖掘到如此大規模的陶器堆觀感震撼,「其一是數量很多,其二我們判斷,這一定是人為的堆積」。 考古人員根據遺址的歷史地理環境分析,陶器堆積區是晚唐時候的廣州城外,而附近可能是原有的運輸陶器碼頭,並推測晚唐江岸距離大佛寺考古遺址應不到100米,而今天的珠江北岸遺址超過1000米,「由此大家可以感受,廣州城在2000多年的發展中,是怎樣一個滄海桑田的變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