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聯合國於2019年5月6日發表歷來最詳盡的評估全球自然健康狀G報告撮要,直指人類活動對海陸空的破壞,正在加速摧狾a球行之有效的支撐生命、自我復原機制。報告促請人類必須對生產及消費模式作出「徹底改變」(transformative change),才可扭轉劣勢。 報告列出一系列數據,指出隨茪H口突破70億,諸如伐林、開採等行為正「以史無前例」的速度改變大自然。人類生產的糧食前所未有的多,但土地退化已損害了地球23%土地的農耕生產力;喪失沿海紅樹林和珊瑚礁,將致3億人面臨更大洪水威脅;氣候變化的新威脅出現,成為野生動植物減少的一大因素。 報告估計,地球共有多達870萬種動植物(當中大多數是昆蟲),但約有100萬物種面臨在數十年間絕種,地球可能陷入自6600萬年前恐龍消失以來的最大規模滅絕。 恐龍絕種以來最大危機 今次報告詳細描述人類的福祉如何跟其他物種的命運交織。「跨政府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科學政策平台」(IPBES)主席沃森(Robert Watson)稱,人們一直以為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只是關乎自然本身,但今次報告清楚闡述了生物多樣性跟糧食安全及潔淨食水的關係。 ◆知識增益 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 生物多樣性包括各種組成地球上生物的基因、物種和生態系統,也指生物間的差異。這些差異是生物適應自然環境變化的關鍵,令生物在各個生境中發揮不同的角色和功能。聯合國環境規劃署1992年發起具法律約束力的《生物多樣性公約》,以確保生物物種可持續發展。 人類受惠於生物多樣性帶來的益處,包括生活需要,如土地及海洋提供食物、樹木製造氧氣等,或物質之外的文化生活,如美學、康樂和教育活動等。 ■今日明報新聞(港聞、中國、國際)。有效期30日﹕bit.ly/2THQWDG [通通識 第585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