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卷四
講者:保良局董玉娣中學中文科主任何世昌
“卷四最快開考,所以發問環節堙A學生最常問及說話卷的考試技巧。何世昌講解卷四「SVO思考法」(另可詳見355期),如何以一套思考方法應對不同題型。考生即使一人在家,也能練習。”
什麼是SVO?
◆「S」是主語,指人或組織
◆「V」是動詞(verb),有助確認議題(討論核心),即考評局想通過題目,了解學生哪方面的價值觀
◆「O」是賓語,亦代表「V」的結果「outcome」,即討論的「預期成效」。卷四不論什麼題型,都在要求考生衡量比較,而比較的標準端視目的為何。「預期成效」想得愈具體,比較的標準就愈清晰和客觀。
思考步驟
以下哪一項是班主任最重要的特質?
幽默 公正 和藹
(1)思考題目時,勿從選擇入手,應先思考題目命意、涉及的價值觀
(2)找出SVO(圖a)
(3)列出比較標準:
師生關係更長久 責任感更多 動員力更強
(4)以「九宮格」方式,比較3種選項的異同:(圖b)
何謂比較準則?
「大家為什麼覺得球迷騷亂不妥,卻能接受環保人士示威?」何世昌提到2017年卷二「談憤怒」,題目寫「有人說憤怒是壞事,亦有人說憤怒是好事」,若變成卷四題目,很多考生只就兩方面提出事例,但更高層次的討論是「為表面矛盾的事找尋比較標準」。如從「動機」討論,環保人士示威盼喚醒大眾關注氣候問題,出發點是好的;球迷騷亂屬意氣用事,所以兩者同中有異。「目的、影響、性質」等都是常見的討論準則。
(5)面對不同題型,也能應用九宮格內容:
【試談談你的看法:留意哪選項可闡述更多論點】
班主任不止是教師,也是一班的領袖。像許多領袖一樣,風趣幽默能吸引群眾愛戴;而且更能鼓舞士氣,或予人深刻印象。我認為幽默的特質,最能動員班內同學齊心協力做事,所以幽默最重要。
【共識題:留意選項異同】
和藹和幽默,都能夠製造親和力,凝聚班內同學,但各人的性格和想法都不同,易生磨擦,教師即使和藹可親,有時也很難左右逢源,化解紛爭。幽默就不同,它能教我們換個角度思考問題,這不僅能大事化小,而且也能拉近分歧,真正達致包容。
【優次題:留意比較標準】
班主任的職責,固然在凝聚同學。教師風趣幽默,自然能吸引和凝聚學生。但學校乃是社會縮影,班風建立良好風氣,有利學生將來處事待人,所以比起團結來說,影響更深遠。而班風建立講求紀律是否嚴明,班主任倘能公正,才能以身作則,讓學生信服遵從。所以我會以公正為最首要,其次是幽默。
■卷一(甲部)
講者︰沙田培英中學中文科教師黃慧琦
“回顧2018年《試題專輯》,黃慧琦稱甲部表現差異較大,然而因為考問頗簡單直接,對指定篇章熟悉與否,往往是判定優劣的關鍵。黃慧琦教授指定篇章時,融入昔日應付會考26篇範文的經驗。”
大聲朗讀範文 詞義感情易入腦
(1)字音辨字義
例: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廉頗藺相如列傳》
字音不同,字義亦不同。「度」有兩個粵音:踱,如「揣度」;杜,如「度假」。按句子的前文後理,「度」的意思為估計、揣度,學生便能理解粵音為「踱」。當他們記得字音,同時會想起字義。
例: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論仁》
同樣,當學生記得「惡」讀音時,就會記得字義是討厭,而不是醜惡。
(2)代入情境 避開硬背
學生溫習《出師表》時,大多強記哪段內容為「君臣語」,何時是「父子語」。黃慧琦建議學生全情投入讀一次課文,感受文中情緒,自然分辨到諸葛亮用哪種身分勸勉劉禪。
對讀篇章 留意意象
(1)同一意象:花(圖c)
(2)同一意象:酒(圖d)
自設三大溫習主題
修身齊家:《勸學》、《師說》、《論仁、論孝、論君子》、《魚我所欲也》
治國平天下:《登樓》、《六國論》、《廉頗藺相如列傳》、《出師表》、《岳陽樓記》
人生順逆:《聲聲慢?秋情》、《青玉案?元夕》、《月下獨酌》、《念奴嬌?赤壁懷古》、《始得西山宴遊記》、《山居秋暝》、《逍遙遊》
■卷一(乙部)
留意篇名
篇名點明文章主旨,所以細讀文章前宜先看篇名,猜想當中的象徵意義、涉及的對象、帶出的感情或想法。
例:2017年《跑道》
象徵意義:人生
涉及對象:跑者
感情/想法:人生觀
考題問及「跑道」比喻時,學生便能結合閱讀文章前後的看法,得出以下節錄的答案:
跑道比喻人生。
跑道看似熱鬧,有自己、其他跑者與打氣的旁觀者,但無人能代替自己向前跑【講解喻體特點】,就像人生路上他人只能作陪伴,不能代自己過活【解釋本體與喻體的關係】。
示例暗示:答案詳略、用字
(圖e)
2016年示例可見,內容篇幅較短、用字簡略,寫「感情」就得分;2017年則需具體列明「怎樣的心情」,如「閒適之情」。
細讀題目字眼
例:2014年《第九味》,作者以趙胖子突顯曾先生與眾不同,用了什麼描寫手法?
→見到「突顯」,便知道答案一定是襯托,因為人物有主次之分,而非對比。
善用3色螢光筆
閱讀長文時,可以用3色螢光筆,分別於時間、人物與情感字眼畫上標記,方便答題時回顧重點。
整理、圖:蔡康琪
[語文同樂 第36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