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後現代主義建築大師磯崎新周二(5日)榮獲本年度「國際建築界諾貝爾」普利茲克建築獎。評審讚揚他以其原創及遠見,融合東西方文化創造新穎建築設計風格。 糅合東西文化 普利茲克建築獎(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評審團稱磯崎新(Arata Isozaki)孜孜追求,毋懼轉變和新意念,「他的建築建基於對建築學,以至是哲學、歷史、理論和文化的深刻了解。他另闢蹊徑糅合東方和西方,而非只是模仿和拼貼」。評審又指出他的建築設計不斷變革,方法新穎。例如其設計的1992年巴塞隆拿夏季奧運會場館「聖喬治宮體育館」,運用加泰隆尼亞拱頂建築技術,配合從佛寺取得靈感的陡斜概念設計而成。評審團對其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1981至1986年作品)尤其讚賞,這也是磯崎新首個大型國際作品,他稱設計靈感源於印度紅砂石建築風格,而且用了黃金比例與陰陽理論,使東西方理念和諧結合。 「代謝派」設計「再生」建築 現年87歲的磯崎新是日本著名建築師丹下健三弟子,與同門師兄弟同被稱「代謝派」(Metabolism),特點之一是「採取預鑄方式建造」,將建築分成許多單元在工廠製造完成後,再運到工地組裝。同門師徒迄今4人獲頒普利茲克建築獎,佔迄今同一殊榮的日本得主一半。 磯崎新1931年生於大分市,成長於戰亂和百廢待興的環境。他曾說﹕「我的第一個建築體驗是建築的空白。我開始思考,人們怎樣重建他們的家園和城市。」他1945年東京大學建築系本科畢業後就到丹下健三事務所,在那兒工作近10年及繼續進修至博士,秉承了丹下提出「能夠不斷新陳代謝、再生重組的建築」想法。磯崎新個人又長於使用簡單幾何形體,作出大膽且用色明快的造型和空間處理,加上曾遊歷伊斯蘭各國、中國山村、美國大城市等探索何謂建築,善於糅合東西方文化設計及將傳統建築現代化。這近70年間,其逾100幢作品遍見歐、亞、北美、中東和澳洲,如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岐阜縣美濃陶瓷公園、群馬縣立近代美術館等。他曾獲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金獎等多項大獎,在1996年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上擔任日本館總監、重現阪神大地震廢墟的展示獲金獅獎。(綜合報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