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2012年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發現被稱為「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及香港科技大學組成的科研團隊,2014年加入相關研究,團隊獲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撥款約7800萬港元,支持未來8年工作,包括擴展在CERN的參與,如升級ATLAS探測器及繼續分析希格斯粒子相關數據等。領導團隊的中大物理系教授朱明中認為,相關物理原理日後或有助轉為實際生活應用,如提升醫療科技發展。 明報記者 CERN有圓周27公里的大型強子對撞機及ATLAS探測器等,過萬名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員參與研究。本港科研團隊2014年正式加入ATLAS實驗組,現共17名大學教授及研究員對希格斯粒子進行基礎研究。朱明中說,有關對撞機去年年底至2020年停止運作,正是研究升級的「黃金時間」。 團隊獲教資會新一輪卓越學科領域計劃撥款後,未來將研發硬件等,如較高抗輻射能力的全新讀取晶片,以提升ATLAS的偵測敏感度和收集數據能力。 將研發高抗輻射能力晶片 朱明中預計,對撞機升級重開後,屆時將可得到更多粒子對撞後的數據,同時,團隊會繼續分析過往累積所得數據,期望更了解希格斯粒子特質及嘗試尋找新物料,亦會開發大數據計算等改進技術。他強調,「本港過往很少參加如此基礎的科研」,期望可擴大現時的科研團隊,讓不同學科人員加入。 助醫療科技發展 可「打癌細胞」 朱明中又稱,雖然粒子的研究成果難以直接用於日常生活,但其衍生的技術卻會有幫助。他舉例,若能改善對撞機中的加速器技術,相信有助醫療科技發展等,如現時養和醫院正引入質子加速器「打癌細胞」,「對治療癌細胞比傳統方法要好」。 將參與內地對撞機研究 另外,團隊會參與內地擬建高能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前期研究。朱明中稱,內地的計劃仍是初步構思,選址有秦皇島、浙江、陝西、深圳和惠州交界等地,預計該對撞機比現時位於瑞士的對撞機大3倍,更有利深入研究希格斯粒子及尋找其他新粒子。 「上帝粒子」正稱為希格斯玻色子,是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中最後一種未被發現的粒子,它可以幫助解釋為何其他粒子會有質量,有助了解宇宙起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