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同^食飯,各自修行。以下先說三個有關食的故事。一箸之間,高下立見。 故事一: 十多年前,帶學生北訪神州,導遊安排晚宴,以我標準,一桌菜餚,雖非珍饈百味,但亦算豐富可餐,實已不錯了。但同^學生,一見飯菜,有的嘴角上朝、有的默然慢箸、也有的竊竊互語,相問:「(酒店)房間有方便麵嗎?」「有!」然後微微一笑,對眼前的食物與人事,愛理不理。 故事二: 某次公幹,帶領年輕同事外膳。完成任務後,年輕同事大概期望於舒適的環境和氣氛,一享美食,以紓工作的疲累與壓力。殊知只是就近、就便一餐,年輕人頓然面色大變,隨即辭曰:「我的胃有點不適!先走喇。」 故事三: 老同學宴聚,本來談笑甚歡,但因一道菜餚熱度不足,其中一位有點社經地位的同學大罵侍應,惹來四面驚異目光。侍應歉意不足,同學盛氣凌人,怒曰:「還以為你們(食肆)有多高級,我以後也不會再來……」 同一湯餅 蘇軾坦然蘇轍難下咽 跟荂A再說一個,也是跟食有關的故事。 話說宋代大文豪蘇軾與弟弟蘇轍被貶謫到南方時,曾經在梧州、藤州之間相遇,正值路邊有賣湯餅(一說麵條)的人,兄弟二人便一起買了湯餅吃。可是,湯餅粗糙得難以下咽。弟弟蘇轍面露難色,更放下筷子,嘆起氣來。這時,蘇軾已經把湯餅吃完了。他慢慢地對弟弟說:「九三郎(即蘇轍,一說黃庭堅),你還想細細咀嚼品嘗麼?」說畢就大笑荅舅F起來。 故事記載在陸游的《老學庵筆記》中,情節很簡單,但寓意卻不輕淺。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說:「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他雖然被貶,卻沒有流露出悲觀厭世的情緒。面對粗茶淡飯,食之坦然;面對坎坷困頓,處之泰然。而弟弟蘇轍,雖也是個有識見、有修養的讀書人,但面對困境與粗食,很自然也流露出不快的情緒。蘇轍的反應,是人之常情,也未宜厚非,但這亦正好反襯出蘇軾的人格與修養,更加超然豁達。 生活反思 了解東坡先生行事風格的秦少游聽到以上的故事後說:「這正是東坡先生『只管飲酒,不管味道』的風格啊!」飲食除了反映一個人的好尚與品味,更深層的是,往往體現了個人的風格與人格。 文:袁漢基(資深中學中文科教師) 圖:XiXinXing@iStockphoto [語文同樂 第367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