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近年野豬多次現身香港鬧市,據環境局提交立法會數據,2018年1月至10月漁護署接獲679宗野豬出沒及滋擾報告,逼近2017年全年的738宗。整體個案中,有5宗涉及野豬傷人。有議員提出引入野豬「天敵」減少野豬數量,亦有人認為可將野豬送往無人島,不過政府稱兩者皆不可行。
去年首10月錄679宗出沒報告
野豬狩獵隊過去被指殘忍,有市民成立「香港野豬關注組」,主張取締民間野豬狩獵隊。漁護署於2017年起已暫停由民間狩獵隊安排的狩獵行動,改為為野豬絕育及搬遷,2018年2月起推行野豬絕育計劃,截至2018年12月共為54隻野豬施絕育手術。經民聯立法會議員劉業強2019年1月於立法會表示,很多市民反映有野豬於鬧市出沒,野豬更會橫過馬路和游水過海,他建議漁護署再出動狩獵隊及引入野豬天敵,減少野豬數量。
根據漁護署網頁,香港缺乏野豬的天敵,漁護署高級濕地及動物護理主任張家盛表示,野豬的天敵是獅子、老虎等猛獸及疾病,引入該等天敵風險太高,故不會考慮。
另外,工聯會區議員王國興於區議會會議中批評漁護署將捕獲野豬放回深山的慣常做法,無助解決問題,建議把野豬流放至無人島後再定期餵食,以免影響市民安全。不過,張家盛即場表示建議不可行。他質疑無人島難有足夠食物供給野豬存活,如果島上食物不足,野豬可游回最近陸地,無助解決問題。
漁護署:已為野豬絕育避孕
漁護署表示已採取多管齊下措施處理野豬滋擾問題,如為野豬避孕及絕育,但署方稱檢控市民餵野豬有難度,將考慮於餵飼黑點安裝攝錄機打擊非法餵飼,並計劃修改垃圾桶設計,令野豬難再翻垃圾桶覓食。——綜合《明報》報道
■知識增益
人類行為改變野豬習性
野豬是本港原生動物中體型最大的陸棲哺乳動物,成年野豬體重可達200公斤,體長達2米,其繁殖力亦是陸上有蹄類動物之冠,在香港野豬全年均可繁殖,在12至15個月內便可產下多至8隻小豬。近年不時有野豬滋擾市民的事件,有專家估計與人類發展鄉郊,令野豬棲息地受破壞有關。而市民餵飼野豬,也令野豬產生依賴,走近民居。
野豬擁有移居習性,懂得不斷遷移尋找食物,但近年因人類餵飼,野豬不再怕人。漁護署濕地及動物護理主任陳寶琳表示,署方發現逾四成野豬滋擾個案與人類餵飼有關,她稱有餵飼者覺得豬好慘,沒食物吃,有時把家中廚餘給豬吃,以往野豬將人類與危險畫成等號,但現在見到人就覺得有食物,「牠們知道定時定候到某個地方,就會有人餵,飯來張口。」
執法不嚴也可能是野豬為患的原因之一,根據《野生動物保護條例》,於禁止餵飼地方(如金山、獅子山及城門郊野公園等)餵飼野生動物,例如猴子或野豬,可被檢控,最高可被判罰款1萬元。不過,根據漁護署2019年初的資料,過去5年只有3宗於禁止餵飼地方餵飼野豬的成功檢控個案。
建議制訂長遠野生動物政策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高級永續農業主任葉子林認為,野豬為患令農場損失農作物,亦有衛生及安全問題,建議政府補貼農夫增設圍欄、改善垃圾桶設計及加強教育,除了不要餵飼,遊人也要避免因幼豬可愛無害而接觸牠們,免惹母豬誤會而襲擊人。
葉子林強調,野豬問題涉多方持份者,如居民、環保團體、動物權益人士等,但未有平台可溝通,「現在似零和遊戲,一是殺,一是由得佢。只是一邊聲音壓過另一邊,政策便隨之改動」。葉建議政府應全面制訂野生動物的政策,並充分諮詢。
■相關概念
棲息地/生境(habitat)
受保護野生動物(protected wild animal)
動物權益(animal right)
城市化(urbanisation)
[通通識 第56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