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2019年情人節前夕,香港青年協會(青協)學校社會工作組公布中學與大專生兩性關係及價值觀調查,結果顯示逾三成受訪者有戀愛經驗,當中近八成於初中或之前已經談戀愛。該團體留意到不少學生愛情觀受網絡或社交媒體影響,建議學校應提供相關教育課程。
關係破裂 15.5%會自我傷害
青協學校社會工作組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以問卷訪問3068名中學及大專生,當中925人表示曾有戀愛經驗。有戀愛經驗者中,約3%首次拍拖年齡是9歲或以下、23%為10至12歲,55%每月與伴侶發生至少一次衝突,最多人表示衝突因「對方沒有履行承諾」,佔44.5%。當關係破裂時,50.6%會收藏自己的負面情緒、15.5%會自我傷害發泄。
調查顯示68.6%及45.5%受訪者中,有戀愛經驗者主要從朋友或網絡獲得兩性相處知識。青協學校社會工作組青年工作幹事林亞絢稱,不少學生戀愛觀受網絡或社交媒體影響,潛移默化,如她到校舉行工作坊時,常聽到學生說自己是「A0」(A即Available,意指單身;0指拍拖次數為零)、「這些機會不是屬於我的」等網絡術語,學生貶低自我價值,例如有學生的自身價值建基於有其他人愛,分手時便「覺得自己是零」。她又說,近日學生常說「綠色之光」,社工從網上搜尋後才得知是指「當發現伴侶一腳踏兩船時,仍要原諒及無條件包容對方」,惟此非正確想法。林亞絢說,學生未必能分辨從網上得到戀愛或處理衝突的資訊是否正確。有個案是女方愛瀏覽社交平台的「愛情語錄」,認為這些金句代表自己想法和期望,但男方覺得金句並沒根據,兩人常為此爭執。
社工:受網絡影響 貶低自我
青協學校社會工作組督導主任魏美華表示,不論情侶或朋友關係,青年相處難免有矛盾和摩擦,妥善處理可使雙方互相了解和接納。相反,輕微分歧可演化成衝突,情G嚴重時甚至會出現傷害自己和別人的行為。她建議本港中、小學應全面推行以價值教育為本的「關係教育課程」,讓學生學習人際相處之道、同理心及有效溝通方法。家庭對青少年發展人際關係亦有正面作用,魏美華建議家長可以開明、接納的態度,理解子女在處理人際關係上的看法,先聆聽,再理解,後分享,將有助子女建立正面的人際關係。
——綜合《明報》報道、香港青年協會網頁
■知識增益
學生早熟 學校教育追不上
根據高中通識科《課程及評估指引》,「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單元談及青少年約會行為模式的轉變,其中包括在公共場所的親密表現,亦提及反思人際衝突的成因和後果。教協理事、中學通識科教師田方澤說,通識科所提及的戀愛知識對學生來說或不夠貼身,不少教師在教學上也可能會「(遷)就考試多少少」,偏重教授愛情三角論、性別角色等較理論性的概念,「有同工也會覺得,同學知道有這些概念,對他們處理這些關係又有什麼幫助呢?」
學校不鼓勵戀愛 教師避忌談及
除通識教育外,田方澤認為現時學校就生命教育和性教育等範疇的內容未必很具體,「很多學校現仍不鼓勵同學談戀愛」,導致不少教師避忌與學生談及處理感情問題,「我覺得跟香港人本身文化也有關係,大家不是太願意去探討這件事(戀愛)」。田認為或有需要加強教師培訓等,讓教師教導學生正確處理感情問題的方法,「同學都早熟,但(現時)德育或生命教育那邊可能跟不上」。
◆青年戀愛價值觀(圖)
■模擬試題及答題指引
◆資料回應題
(1) 根據資料圖表,指出青年接收兩性相處知識的模式。
解題
「模式」指數據中的規律、主要特徵等
答題示意圖
關鍵字:資料圖表、
青年接收兩性相處知識、模式(圖)
◆延伸回應題
(2) 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就普及戀愛教育的兩個障礙,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法。
解題
答題時要先歸納「障礙」,再呼應提出建議
答題示意圖
關鍵字:普及戀愛教育、障礙、解決方法(圖)
顧問教師:陳志華老師
[通通識 第56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