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正月十五(19日)元宵節,有專家指出,元宵節是傳統節日,是從古至今都是熱鬧、世俗的「狂歡節」,甚至是比「七夕」更重要的情人節。 細數元宵節的歷史,最遠可追溯到漢代。相傳漢文帝為慶祝周勃在正月十五平定諸呂之亂,故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道教文化中,正月十五是是「上元天官」的生日,當天會下凡校定人的罪福,被稱為「天官賜福」;漢武帝會在正月十五在甘泉宮祭祀「太一」,可說是元宵節祭祀天神的先聲。由於古人多數會把晚上稱為「宵」,正月則別稱「元月」,故而正月十五就成為「元宵」,最終司馬遷在《太初歷》中將元宵節定為民間節日之一。 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民俗研究所教授田兆元表示,元宵節和農曆新年的最大的區別,同時是元宵節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前者是集體的戶外活動,「臘月三十你不大可能出門,但元宵節是個社會化的節日。」 田兆元指,賞燈是元宵節最重要的活動,在古代更是比七夕更重要的情人節。以前的社會年輕女子少有機會出門遊玩,但就會趁元宵節結伴賞燈,燈會成為未婚男女結識的大好機會,諸如北宋歐陽修的「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南宋辛棄疾的「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盡是描繪元宵之夜。 田兆元更認為,與農曆新年相比,元宵節在國際上更容易被外國人記住和識別,「春節(農曆新年)的節日符號太多了,不容易記住」。田兆元以自身作例子,在歐洲過年時最主要的就是看到與豬有關的圖案,代表豬年,「但生肖有12個,今年是豬,明年又是別的,很難記,對外國人來說,這個文化符號識別非常困難。」但元宵節就如同聖誕節一樣,代表符號非常清晰。元宵節的英文是「the Lantern Festival」,盛大的燈會就是元宵節最重要的標誌,例如上海的豫園燈會,江蘇南京的夫子廟燈會,都是歷史悠久、場面盛大的燈會。 田兆元又提到,農曆新年與元宵節相距甚近,民間傳統亦認為「過完十五才算過完年」,但現代社會卻非如此,「元宵是個年節還是個單獨節日,現在仍有爭議,現在我們往往把它當做春節(農曆新年)的附庸,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堙A元宵節的重要程度不亞於春節(農曆新年),甚至超過春節(農曆新年)。」例如在宋代元宵節賞燈足足持續7天之久、明代元宵節會放假10天。田兆元直言,事實上不少民俗學家都已在呼籲元宵節亦應要放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