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今年《施政報告》公布體育及康樂設施5年計劃,康文署正計劃在南區、九龍城及黃大仙現有泳池場館增加暖水設施,元朗則會增建暖水新場館。多個團體指出,現有7區沒有較淺水的暖水副池或訓練池,當中3區現時完全沒有暖水池,游術不佳或體力有限的市民,特別是長者或痛症患者,冬季要跨區游泳或放棄水中運動,促當局規劃時考慮設暖水副池。
明報記者 阮秀君
冬季泳季11月開始,沒有暖水池的公眾泳池現已關閉,其餘則開始提供暖水,居於沙田的70歲賴婆婆開始要到銅鑼灣維園游泳。她於夏季每周約有4天會在沙田游水,但踏入冬季,沙田、顯田及馬鞍山公眾游泳池淺水訓練池或副池均無暖水,因此她要跨區游水。3年前開始學游水的賴婆婆說:「即使沙田賽馬會泳池主池有暖水也沒有用,因我體力差,不夠氣時在淺水池可以立即站起,但主池水太深,怕會溺水。」
不良於行難跨區 婆婆停游
曾接受膝關節手術、有時需要坐輪椅的沙田居民關婆婆每天游泳,因不良於行,不便跨區,冬季要放棄游泳。她希望區內能增設暖水淺水池,「每天游泳保持機能不退化」。
根據康文署資料,本港有44個公眾泳池,當中15個備有較淺水的暖水池,即副池、習泳池、訓練池或多功能池等。撇除嬉水池及按摩池,目前南區、大埔及九龍城現時完全無暖水設施,沙田、北區、西貢及離島則沒有淺水暖水池,即共7區沒有淺水暖水池。工聯會新界東辦事處總幹事鄧家彪稱,本港較淺水的暖水泳池分佈不均,新界東目前更是一個也沒有,促盡快增設。
治療師:水深及胸才合做水中運動
香港物理治療師協會代表黃潔怡亦促請當局在每區設暖水副池,指水深及胸(約1.2米)的副池最適合作水中運動,讓長者、痛症患者、輕至中度中風者強身健體;他們運動量未必多,但較易着涼,宜有暖水配套,他們在暖水中表現亦會較佳,亦有助改善身體機能。她另希望每個泳池均能增設斜道,供行動不便者上落。
大埔將增兩暖淺水池
康文署發言人稱,26個公眾泳池一般在每年11月至翌年4月提供暖水游泳設施,現時大埔正在興建一個室內暖水泳池及一個訓練池,兩池均較為淺水;另外,新建泳池設施若空間許可,會盡量加設斜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