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滅絕是現今全球最嚴重的人文危機之一,意即特定語言的使用者全數消亡,或全數改用較龐大族群使用的強勢語言,令語言不再為人使用和傳承,背後可能涉及軍事、經濟、宗教或教育等因素的威脅,或是族群內部對慣用語言的負面觀感。有專家統計,單計美國,過去5個世紀已有約115種語言消失。
學者﹕思想文化一併死亡
語言學家羅杰斯(Chris Rogers)與坎貝爾(Lyle Campbell)指出,語言步向滅絕的情况自上世紀開始不斷加速,除了影響現有語言多樣性,滅絕語言中涵蓋的族群價值系統、思想脈絡、文化特徵等大量知識亦會隨之失落,對人類整體而言是重大損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建議,要搶救瀕危語言應營造讓語言繼續為人使用的環境,以鼓勵使用者樂於將語言傳遞後代,其中政策上應加強保護少數族裔的語言及推廣多語言環境、支持母語教學、與語言學家合作有系統記錄語言規則等。
民間藉科技社交平台施救
民間亦有致力運用新科技拯救瀕危語言的嘗試,例如科技巨擘Google與語言學家合作,推動「瀕危語言計劃」,以記錄及分享瀕危語言的資源,並提供平台讓有興趣的民眾交流。東南亞圖書館(SEAlang)則免費提供14種東南亞語言如泰語、緬語、爪哇語等的字典、語音檔案等學習工具,以助推廣相關語言。推廣峇里語的組識BASAbali早前亦開始利用Wiki網上百科技術,鼓勵公眾參與峇里、英語、印尼語三語字典的編撰工作,以社交平台推動語言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