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少數族裔語言「克里斯坦語」已有500年歷史,惟因乏人使用而面臨消失。擁有克里斯坦人血統的新加坡語言學學生黃智強與同儕成立「復興克里斯坦語」(Kodrah Kristang)組織,藉由語言班等活動,盼拯救這種瀕危語言。他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克里斯坦語是新加坡人的共同遺產,亦代表新加坡社會的多元面貌,復興有助維護星洲歷史文化,並宣揚多元之美,在全球日益走向排外之際意義深遠。
500年歷史克里斯坦語
今僅千人使用
克里斯坦語為葡亞混血少數族裔克里斯坦人(Kristang)的語言,其語法主要源自馬來語,詞彙則來自葡萄牙語,並結合閩語、客家話及粵語方言元素。現今在馬六甲一帶能操流利克里斯坦語的不足1000人,在新加坡少於100人。現擔任「復興克里斯坦語」組織總監的黃智強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去年起推行5階段橫跨30年的復興計劃,盼讓克里斯坦語重新回到健康使用水平。他指出,克里斯坦語已在新加坡續存200年,不少較年長的克里斯坦人仍使用這種語言,部分是他的親友,「如果這種語言死去,他們的一部分遺產與文化便會永遠消失」。
辦講座義教
30年大計挽「共同遺產」
語言班為復興計劃重要一環,義工2015年起向克里斯坦長者學習克里斯坦語,編寫教程,免費向民眾教授這種近乎失落的語言,並為它創作不少貼合現今應用的新詞語,如熊貓(bruangatu)、攝影機(pintalumezi)等。黃智強稱,迄今開設的5班語言班有233人參加,今年6月新增的初階課程亦有43人報名。
組織下月20日將舉行首屆克里斯坦語言節,以講座及文藝工作坊,讓民眾接觸克里斯坦語及歐亞文化,已吸引逾800人登記參加。這番努力獲新加坡國家青年委員會、國家文物局等官方機構資助。儘管復興計劃仍在起步階段,但黃智強相信已走向正確方向。
黃智強指出,復興克里斯坦語可讓老一輩克里斯坦人因其對這種語言與相關文化的知識而獲應有尊重,提升幸福感。另一方面,許多非歐亞族裔的民眾都對克里斯坦語感興趣,例如學習班中便有三分之一學員並非歐亞族裔,而導師除了克里斯坦人後裔外,還有華人、馬來人等,這些不同族裔、年齡與文化背景的人,在語言班中形成和諧的群體,是復興計劃中最美好的成果之一。
重視英語多於母語 危及少數語言
新加坡的官方語言分別為英語、華語、馬來語和泰米爾語,其中英語更成為各族群最主要的溝通工具。問及當局的語言政策會否令少數語言瀕危,黃智強指出,語言流失是全球問題,尤其現今英語作為全球社會主流語言,不論本土不同族群之間溝通,或是在商貿、科技等範疇的國際交流中,亦多被優先使用,人們為生計不得不掌握一定程度的英語能力。這種情况令許多人重視英語多於與個人歷史與傳統有關的語言(例如母語),帶來的影響遠超任何國家的語言政策。復興計劃讓人明白到,面對英語及其他世界語言的優勢,以及無形文化遺產受危的問題時,人們可主動為社區帶來改變。
對於如何維護克里斯坦語,黃智強認為,最重要的是讓新加坡人,以至全球都能認識這種語言的獨特之處,並了解它對歐亞族裔而言,仍是構成身分的重要部分。他形容克里斯坦語是「非常新加坡的語言」,反映新加坡現今作為文化、種族與語言熔爐的面貌,「現在我們生活的世界變得如此狹隘保守與排外,去認識混雜的文化與語言有多美好尤其重要」。明報記者 羅睿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