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說起墳場遊,腦海浮現的是清明重陽祭祖的經歷;或是在月黑風高的晚上,提着手電筒四處探索的驚嚇場面。黃力(圖一右)常常舉辦旅行講座,早前他與面書專頁「旅遊進行式」管理人小敏(圖一左)合辦「墳場友的浪漫」講座。在他們眼中,到墳場走一趟如同到書店、博物館一般尋常。去旅行遊墳場,更是認識當地歷史文化的途徑。
旅遊離不開吃喝玩樂,不想走馬看花遊名勝,還有什麼可做?黃力說:「去旅行,一看街市二看墳場,想知生人如何過日子就看街市,(想知)生人如何對待死人,就看墳場。」不少墳場在外國皆是旅遊景點,但中國人忌諱死亡,小敏回想首次遊覽跑馬地香港墳場,怕得「一邊走一邊說『唔該借借』」,但自始得了「墳場癮」,墳場成為旅行必到景點。她喜歡比較不同地方墳場的雕塑、碑體、顏色,探索當地文化風俗,「我是用墳場、墳墓去認識一個民族、國籍、教派」。
黃力則着重發掘人的故事,他對墳場的興趣同樣始於香港墳場,因喜歡歷史,在朋友邀請下到墳場展開歷史文化之旅。他認為遊墳場同時是在拼湊人的故事,包括先人、家屬以至建墓人的故事。他建議遊墳場時可從墓碑的雕刻、文字入手,「碑上文字可能是(先人的)名字,(生卒)年份(格式)怎樣寫可能有故事,碑上有沒有提及死因,或墓誌銘寫什麼亦可能有故事」,由此推斷前人的生活模式與歷史事件。小敏補充:「(我們)用這些線索去推斷他們的故事,可能是一個人的生平,可能是一群人的辛酸。」因此,遊墳場既是探索文化,也是學習歷史。
二人自言非資深墳場友,只遊歷過約10多個墳場。因見香港與很多地方都有土地短缺問題,他們擔心墳場會被遷拆,成為歷史,故想推廣墳場遊,介紹欣賞墳場的角度。黃力指所謂「墳場友的浪漫」亦是「男子漢的浪漫」,小敏解釋這種浪漫「墳場友才懂得欣賞」,亦是他們想大家欣賞墳場的地方。
■馬來西亞——雙溪毛糯麻風病院義山 病人長眠之地(圖二)
「吉隆坡以前有所麻風病院,因現代沒有麻風病,吉隆坡政府想把它拆掉,因而有保育人士保護它。」小敏認為它的有趣之處在於「麻風病院收納了不同民族的病人,他們死後就葬於義山(義務安葬先人的地方)」。小敏說:「這裏大部分墓碑都沒有名,或者只有姓,是因為當時麻風病人的地位很低,他們不想連累家人。」(圖三左)碑文為中文,右則是印度文,反映墓中人的國籍。
■新加坡——武吉布朗墳場 百年華人墓園
2011年新加坡政府計劃在武吉布朗墳場範圍建公路,引起民間保墳場的聲音。武吉布朗墳場是中國境外最大規模的華人墳場,已有近百年歷史。
小敏未見過港人用綠字寫碑,她指新加坡人「如果在死前建碑,就以紅色寫自己的名字。建碑後才死,就用綠色寫死者名字。後來不知為什麼,變成以紅、綠字拼成圖案」。另外碑上「民」字穿頭,寄託「人民有出頭之日」的願望。
小敏指清朝末年,「不少(中國)人到南洋買官,賺取外匯」。他們死後會在墓碑冠上國朝名號「皇清」,以示「自己仍是清朝人、中國人」。
■古巴——哈瓦那中華總義山 華工落葉歸根夢成空
早於1847年,大批中國人往古巴當勞工,他們大部分於古巴逝世,位於哈瓦那的中華總義山就成為他們的埋骨之地。
中國人重視落葉歸根,不少在古巴過身的華人,其親屬想安排回國安葬,骨盒卻因各種原因留在古巴,依託在當地宗親會。黃力說有人發現在某些古巴華人墳場,有骸骨存放在膠袋內掉落地上,無人打理,十分淒涼。
黃力得悉該處不少墳墓日久失修,無人打理,特意帶上鮮花憑弔。
■烏克蘭——Lychakiv墳場 見證利維夫政權更替
Lychakiv墳場位於烏克蘭西部城市利維夫,約有200多年歷史,其間利維夫曾受奧地利、波蘭、蘇聯統治。黃力指有不同地方和宗教背景的人葬身此處。
Lychakiv是不少名人的葬身之地,圖為烏克蘭作家Ivan Franko之墓。黃力指出相比亞洲的墳墓,「外國的墓碑有不同特色」,墓上雕像不一定與宗教、風水有關,這或許由於中國人忌諱死亡,「我們的社會對死準備不足,結果很方便地做了些一式一樣的東西」。
墓中間的名字是波蘭文,下面名字是俄文。因利維夫曾受不同政權統治,即使「同一家族,名字也可有不同拼法、寫法,縱然血脈相連,記錄血脈的方法已經不一樣」。
墳場友推介:西灣國殤紀念墳場
小敏不時帶隊與「墳場友」遊歷本地墳場,「有些學者認為外國墳場是獨特的,香港的墳場沒有特色。但對我來說香港的墳場特色就是整齊」。她最喜歡位於柴灣的西灣國殤紀念墳場,喜歡墓碑「(排列得)很整齊的那一種氣勢」。西灣國殤紀念墳場主要安葬二戰時犧牲的人,由英聯邦戰爭公墓委員會建造和管理,與世界不少軍人墳場一樣,墓碑設計一式一樣,「有他們(委員會)的格式」。
遊墳場要做足防蚊措施,自備晴雨裝備。黃力說:「墳墓即是陰宅,你去住宅區應該和不應該做的事亦適用(於墳場)。」小敏舉例,父母從小教導的規矩如不要大聲說話、「手指指」、亂說話等,在墳場亦應遵守。
文:譚舒雅
圖:譚舒雅、受訪者提供
[語文同樂 246期]